【慈院中醫專欄】中醫告訴你,如何年少不得「痔」

35歲黃先生一拐一拐走進診間,臉上表情極為痛苦,雙手揮舞示意難以安坐於診間座椅,在黃仲諄醫師細細追問下,原來是痔瘡發作伴隨劇烈疼痛,患者後續耐心地經過一個月中醫治療及調理,又重新恢復燦爛笑容,也免除了手術的折磨,不禁讚嘆「痔瘡中醫真的可以幫忙」!

痔瘡盛行率偏高,於是坊間有「十人九痔」之說。痔瘡是肛門內靜脈血管叢及結締組織出了問題所造成的疾病,定義上以直腸與肛門間的齒狀線作分界,可分為三類:內痔、外痔與混合痔,痔瘡發生在齒狀線以上稱為內痔,在齒狀線以下是外痔,如果介於兩者間而夾雜的稱作混合痔。臨床上痔瘡病患常以大便出鮮血、肛門疼痛不適、肛門搔癢作表現,從疾病發生過程及局部望診觸診可診斷,若有其他疾病(例如:腫瘤)的可能性,建議轉診至大腸直腸科做進一步檢查。

痔瘡好發於長期便秘、工作需久站或久坐者、孕婦等族群,因其肛門壓力提高,使得內外肛門括約肌的靜脈回流受阻而擴張,進而產生痔瘡。痔瘡急性發作、反覆發作,是所有具痔瘡病史民眾的夢魘,黃仲諄醫師曾在冬季的二個星期內,接到了四位民眾享用羊肉爐後,造成痔瘡出血的案例,因此黃醫師更加強調相關飲食禁忌務必遵守,除羊肉爐外,燥熱性食材都應避免,如薑母鴨、燒酒雞、麻辣鍋等,因其容易行血動血造成局部發炎疼痛加重,並提高了大便出血的可能性。

中醫透過內服中藥合併外敷藥膏,對於痔瘡改善有加成效果。內服清熱解毒中藥可改善發炎腫痛,以滋陰涼血止血藥物緩解大便出血,潤腸通便配方減輕便秘造成的問題。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有自製外用藥膏紫玉膏,對於痔瘡消腫止痛有很好的效果。

黃仲諄醫師提醒,長期熬夜及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形成陰虛火盛的體質,是常見痔瘡生成與惡化的因素,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遠離「年少得痔」的不二法門。

撰文/黃仲諄(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