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和癌症有很關係,生活飲食習慣好,可將病毒排除,遠離癌症

 

研究發現,慢性發炎和很多慢性病有關,包括心肌梗塞、腎臟衰竭、阿茲海默症等,現在還發現也和糖尿病有關。在數十年前醫界曾有人提出病毒感染和癌症有關,但被譏為無稽之談,後來證實包括肝癌、胃癌、鼻咽癌、子宮頸癌……等,都和病毒感染有關,但病毒感染並不代表一定會變成癌症,會演變成癌症的,通常和感染後引起的慢性發炎脫不了關係。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質子中心召集人邱仲峰表示,,感染病毒後,為了要在人體內生存,會移轉到人體中,首先會造成基因突變,像B肝病毒影響細胞的DNA、C肝病毒則影響細胞的RNA,EB病毒感染後引發鼻咽癌、T細胞淋巴瘤等癌症有關。而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患者陰部常會有慢性發炎的分泌物如白帶等症狀,還有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後,容易發生胃發炎疼痛的症狀等。

 

這些病毒感染後常無症狀,部分人會有不適症狀,那是因人體產生對抗病毒的免疫反應,若本身抵抗力好,多數人的免疫系統可幫助產生抗體,例如B肝感染後,約有8~8成5可以產生抗體,近2成變成慢性帶原者,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也是一樣。

 

病毒感染並非一定變癌

有病毒感染並不代表一定會演變成癌症,例如B肝感染者中只有15~20%會變成慢性帶原者,而慢性帶原者中,多數為「不活動型帶原者」,只有部分帶原者可能會變成慢性肝炎,不活動型帶原者的肝細胞可能不受破壞,但一旦變成慢性肝炎,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就提高百倍以上。為什麼有些人感染病毒可以不受影響,有些人卻無法把病毒排除,並形成慢性發炎?主要原因就在於有沒有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體內的許多慢性發炎常是無明顯症狀,因此,很難靠症狀來發現,通常都要靠定期檢查,如驗血檢驗病毒DNA的量高不高,包括B肝病毒、EB病毒,或藉由子宮頸抹片檢驗人類乳突病毒等,從病毒量高低可了解病毒的活躍性及發炎指標。

 

不過目前除了B肝病毒感染及C肝病毒感染有抗病毒治療以外,目前其他的病毒感染並沒有慢性發炎的治療方式。邱仲峰說,唯一的辦法是規律運動、作息正常、均衡飲食,藉由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提高自體免疫,以提升自體抗發炎、修補被破壞組織的能力,擺脫慢性發炎帶來的危害。

 

誰是慢性發炎高危險群?

因慢性發炎的症狀不明顯,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是慢性發炎的候選人,因此,就必須先了解哪些人可能是慢性發炎的高危險群。一般細菌感染有抗生素可治療,黴菌也有抗菌藥物,只有病毒感染目前仍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曾經感染B、C肝病毒、EB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的人,最好定期進行檢測。而B肝、C肝病毒目前有抗病毒治療,為避免肝癌威脅,而B肝和人類乳突病毒目前也有疫苗可先預防注射,若仍不幸檢出有慢性感染,務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感染惡化。

 

另外,有腎絲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都要定期追蹤及用藥治療。而身體有疼痛長久不痊癒者,最好也要進行檢查,看看體內是否有慢性發炎的部位。

 

Box新技術把發炎變治療

雖然許多疼痛及疾病可能是發炎造成的,但近年來醫界也利用發炎反應來治療疾病,稱為「增生治療」,主要是把某些增生藥物打進刺激局部產生發炎反應,利用發炎的免疫反應物質幫助局部修復。

 

目前包括心肌組織的再生,還有肌腱、韌帶等,過去認為無法再生的組織,現在顯示刺激纖維母細胞的移動和增生,可以增加軟組織(肌腱,韌帶等)的再生,而許多醫美雷射回春治療,是把不好的發炎反應化為治療,這也算是醫學對抗發炎的一項勝利。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對食物降低罹癌風險!「10大最佳食物」曝 防腸癌要多吃豆類
1天1蘋果「7大優點」曝!降低糖尿病、癌症風險 研究發現:真的能減肥

◤防疫抗流感 戰勝病毒必備◢
激省醫療口罩 台製單個不到5元
抗菌洗手乳 超值組合99元起
酒精濕紙巾 出門必備隨時殺菌
補充益生菌 大人小孩加強防護力
每日所需維他命 發泡錠、膜衣錠這邊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