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炎恐釀大腸癌 5大警訊別忽視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潰瘍性大腸炎」復發,決定請辭。由於潰瘍性大腸炎屬於腸道慢性疾病,不易根治,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民眾若出現持續性的腹痛及長時間腹瀉等症狀,就應儘早到醫院求助。

發炎性腸道疾病和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有關。(圖/門諾醫院提供)
發炎性腸道疾病和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有關。(圖/門諾醫院提供)

「醫生,我有時候會拉肚子,偶而也會出現莫名的腹痛,是不是得了發炎性腸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大腸炎復發決定請辭引發震撼,也引來不少民眾對發炎性腸道炎的好奇與討論。

戎伯岩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群疾病的總稱,在這群疾病中,以「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最令人耳熟能詳,雖然屬於極為少見的疾病,但隨著飲食的西化,比例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好發在20~40歲者身上,西方人患病的比例高於東方人。

戎伯岩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大、小腸因為某些原因引起發炎的相關症狀,民眾身體若出現持續腹痛、長時間慢性腹瀉(包括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變稀軟或水瀉)、血便、發燒、不明原因貧血等5大警訊,就應特別注意。然而這些症狀很容易跟腸道的其他疾病混淆,需要交給醫師透過長時間觀察來判斷。

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但普遍認為和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有關,因為這些因子的不平衡,而造成腸道長期發炎。戎伯岩說,臨床治療以抗發炎藥物5-ASA、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及手術為主。建議患者除了配合使用藥物,也須定期追蹤病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時放鬆並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戎伯岩示警,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染病超過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而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專家建議罹患發炎性腸道病史超過10年以上者,應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要注意其他如淋巴癌發生的可能性。

腸胃內科戎伯岩醫師。(圖/門諾醫院提供)
腸胃內科戎伯岩醫師。(圖/門諾醫院提供)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6旬婦半年瘦10公斤「眼白泛黃」 2.5公分胰臟癌現形
一輩子吃多少美豬才會生病?陳時中:好幾輩子都不會
3星座下半年「人財兩得」 第一名致勝關鍵是「團隊合作」
點心世界、佳佳唱片、天橋攤商…你還記得「中華商場」嗎?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在台美國人認了:我自己不吃
破11年紀錄!將掀「搶蓋潮」
收到百萬禮物 一出獄就被寵幸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暴風半徑再擴大」 梅莎不排除轉強颱
明起路口安全大執法 鎖定車不讓人、行人違反路權
這水果秒解便祕?過來人曝超猛經驗
過腰長髮要看日子剪?網親揭慘痛下場
「3組夫妻生肖」財運旺 子女必龍鳳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