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症狀有哪些?和躁鬱症、焦慮症有何不同?

憂鬱症是很多人很耳熟卻又不了解的疾病,精神疾病在台灣仍受到污名化,所以許多憂鬱症患者只能選擇隱藏在你我身邊,也造成患者比較難及時得到協助,Yahoo TV「彭博士觀風向」邀請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林皇利分享如何自我察覺憂鬱傾向,以及憂鬱症該如何治療。

憂鬱症症狀有哪些?和躁鬱症、焦慮症有何不同?
精神科醫師:台灣人避談「憂鬱症」 一就診就很嚴重(圖/Getty Images)

憂鬱症成因: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無法歸咎於單一病因,精神科會以三個面向去探討,成因可能是生物學上的因素,例如先天遺傳的特質、神經傳導失調等;心理學因素,牽涉個人的人格養成過程、價值觀;環境因素,成長或生活過程中,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或社會支持度不足,上述三者都會造成大腦功能失調。

憂鬱症會使腦部功能低下,可透過功能性MRI檢測。
憂鬱症會使腦部功能低下,可透過功能性MRI檢測。

如何自我察覺?

網路上有許多自填量表、心情溫度計等,可以自我評估,當分數到達或超過臨界點時,可以再交由專業醫師判斷。

憂鬱情緒與憂鬱症:

1.症狀豐富程度

2.憂鬱時間長短

3.是否影響生活

若只有心情低落,持續時間短暫,對未來的想法也不會太負面,也不會因情緒而吃不下、睡不著等等,那就是憂鬱情緒了,憂鬱情緒持續再久也不會變成憂鬱症,憂鬱症除了憂鬱情緒外,還有許多附屬症狀。

台灣憂鬱症治療:

若以台灣和美國比較,台灣終身盛行率1.2%、平均失能天數74.9天、求助行為20%,而美國為終身盛行率16.2%、平均失能天數35.2天、求助行為57.3%。精神科的污名化至今在台灣仍存在,導致許多人有相關症狀或傾向卻不敢就醫,造成憂鬱症患者診斷率低,一經診斷通常已經很嚴重了,不但就診率低,持續就診率也不足,就算察覺自己有憂鬱傾向,也不會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衛生專業的幫助。

憂鬱症症狀有哪些?和躁鬱症、焦慮症有何不同?
台灣的憂鬱症患者不敢就醫,往往一就診就很嚴重。(圖/Getty Images)

憂鬱症能自我恢復嗎?

終身憂鬱症第一次發生,平均會持續約13個月,若不就醫治療,約有40%會自然痊癒、40%會持續憂鬱、20%會部分恢復。雖然憂鬱症有一定機率能痊癒,但在這一年的憂鬱症時期會產生許多負面事件,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工作,甚至自傷行為,而這些負面事件可能會惡性循環,若輕度憂鬱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運動等方式減輕壓力,或是去心理治療、諮商,但中度以上憂鬱症建議要積極治療。

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大?

常見副作用有嗜睡、情緒變得沒有起伏、發胖、性功能障礙,甚至戒斷症狀,但比起20、30年前的舊型抗憂鬱藥物,如今藥物副作用已經越來越少,隨著科技進步,也可以藉由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TBS、DeepTMS)來治療,不同於有30、40年歷史的電痙攣治療,不必故意誘發癲癇,只需通過變動的磁場,就能活化腦部功能低下的部位。

焦慮症與躁鬱症:

焦慮症患者容易過度擔心,與憂鬱症的情緒低下不同,但兩者有高達60%的機會發生共病。而憂鬱症與躁鬱症不同的是,憂鬱會大部分時間處於情緒低落狀態,而躁鬱則是情緒變為兩種極端,某段時間在躁的情緒時會變得開朗、思緒會變得很快、變得自信、語速變快、精力充沛,但某段時間又會變得憂鬱。

如何察覺求救訊號?

在高度污名化的社會,憂鬱症患者不容易對外求助,很多人會選擇隱藏自己,而我們可以透過生活中的小細節,察覺身邊的人是否有憂鬱傾向。

1.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

2.工作品質下滑

3.社交活動減少

4.沉迷於某些事物

延伸閱讀
73%中高齡憂鬱患者未就醫 死亡率恐增3倍
疫情讓人好焦慮!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緩解抗疫壓力

責任編輯/謝宗諭

Yahoo奇摩關心您
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請撥打下列專線
※ 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