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親友的求救訊號如何察覺?台灣精神疾病污名化 醫師歎「一就診就很嚴重」【彭博士觀風向】

憂鬱症親友的求救訊號如何察覺?台灣精神疾病污名化 醫師歎「一就診就很嚴重」【彭博士觀風向】
憂鬱症親友的求救訊號如何察覺?台灣精神疾病污名化 醫師歎「一就診就很嚴重」【彭博士觀風向】

藝人艾成日前離世,生前吐露過的憂鬱症病史,也再度引起討論。林口長庚醫院的精神科主治醫師林皇利在彭啟明主持的YahooTV《彭博士觀風向》中,解釋憂鬱症成因、治療與誤解。在台灣高度汙名化的環境中,憂鬱症患者通常不容易察覺,林皇利也在節目中說明,如何不漏接親友發出的求救訊號。

憂鬱症是「大腦的感冒」,成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林皇利表示,憂鬱症成因複雜,並非單一成因的疾病。精神科會以三個面向探討憂鬱症,第一是生理上因素,包含先天遺傳特質、大腦功能改變、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第二是心理學因素,牽涉從小到大的人格養成、心理狀態、價值觀,或是「整個社會賦予他的一些superego(超我)」影響他如何看待事情。

第三是成長過程中、生活過程中,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或者是社會支持度不夠,也都會影響憂鬱症發生成因。

由於憂鬱症和生物、環境、心裡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無論前因後果,都會造成大腦功能的失調。從腦部功能照影來看,沒有憂鬱症時,腦是「彩色的」,憂鬱症後「大腦是黑白的」。

如何區分「憂鬱情緒」和「憂鬱症」?

林皇利表示,區別「憂鬱情緒」和「憂鬱症」的三面向,包含憂鬱症狀豐富的程度、憂鬱情緒持續多久、憂鬱情緒是否影響到功能,「憂鬱情緒持續再久也都不會變成憂鬱症」,因為憂鬱的情緒只是憂鬱症的症狀之一,症狀的豐富程度要夠。

對於常說某人因「重大打擊變成憂鬱症?」他則解釋,「那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憂鬱症不是單一成因,時常有人簡單化思考,某些人因為什麼事件突然變成憂鬱症,但憂鬱思考、自殺事件,都不能用單一成因探討。

台灣社會精神科汙名化「診斷率低、嚴重程度高」

林皇利說,台灣社會對於看精神科仍存在高度汙名化,包含自我汙名化、社會給予的汙名化。當憂鬱症人口盛行比例高時,治療上就會面臨不足。

比較台、美憂鬱症情形,在「終生盛行率」方面,美國是16.2%,等於每八人就有一人遇到憂鬱症發生,台灣過去調查只有1.2%,但這並非代表「台灣憂鬱症比較少」,而是當台灣社會避談憂鬱症時,診斷率就相對低。

若看「憂鬱症平均失能天數」,美國是35.2天、台灣是74.9天,代表台灣憂鬱症不就診,一旦診斷嚴重度也偏高。從「憂鬱症求助行為」也可見,美國57.3%,兩人就有一人會求助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台灣只有20%,只有五分之一,且「持續就診率」並不足。

憂鬱症不看醫生、不吃藥,會自己痊癒嗎?

憂鬱症不治療會不會好?林皇利說,不治療的憂鬱症的確會自己好,但從過去分析來看,憂鬱症通常會持續一年,當第一次憂鬱症發生開始,有40%會復原,有20%的機會只會好一半,40%會持續憂鬱。

他也提醒,在憂鬱症12個月中,會付出很多代價,如工作表現、人際關係不好,也可能會有自傷行為、累積生活負面事件,會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甚至失去生命,不應該賭「會不會自己好」。

憂鬱症藥物副作用大,吃了昏沉沉病人會抗拒?

林皇利說,憂鬱症藥物的確有很多副作用,昏昏沈沈的確是其中一項,失眠只是憂鬱症的其中之一。也有很多抗憂鬱藥的病人會說,吃藥後「好像變得不是那麼憂鬱了,但是我好像也快樂不起來,情緒變得很平板。」

另一方面,在非藥物治療方面,美國2008年時就通過重複經盧磁刺激,台灣2018年才正式通過以重複經盧磁刺激治療憂鬱症,包含rTMS 、TBS、DeepTMS都是描述相同東西,透過變動的磁場幫大腦活化。

躁鬱症、焦慮症跟憂鬱症不同?

林皇利解釋,焦慮跟憂鬱其實本身核心症狀不太一樣。憂鬱是情緒會很低落,焦慮的人則是很在意生活上的小細節。但是憂鬱跟焦慮共病比例超過60%,焦慮情形的人可能會發展成這個憂鬱狀態。

另一個常被濫用的詞是「躁鬱症」,常有病人說他焦躁,怎麼會是憂鬱症?其實憂鬱症、躁鬱症是兩個不同的名稱,憂鬱是「單極性的憂鬱」,情緒大部分的時間總是處在比較低落的狀態。

躁鬱症的另一名稱叫做「雙極性的情感疾患」,雙極性就是他處在兩個極端,他在人生的某一個,在病程當中的某一個階段,他會處在躁的這個情況。

躁鬱症的人在「躁」的時候,心情會特別的開朗開闊,想法變得很快,他對自己的判斷、價值,也會特別聰明、講話很快速,體力變得很好、有很多的這個事情想去做,跟憂鬱的情況是完全相反;但他人生也有段時間會處在憂鬱的狀態。

親友的求救訊號,怎麼不漏接?

在對憂鬱症高度汙名化的社會裡,患者通常不容易察覺,除非主動釋出求救訊號。也因此時常出現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時,旁人都會說「他平常都很開朗、是大家的開心果」,甚至是喜劇演員帶給人歡笑的,突然發生憾事。

林皇利說,憂鬱症患者可以觀察他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對很多事情突然都不感興趣,本來約他做什麼都能爽快答應,甚至會主動分享生活細節,但他某一段時間消失在社交場合,改變行為模式時,要去關心他。

另一種情形是,本來做事都能按部就班、按照計畫做好,相處合作都沒有問題,但突然有天開始會遲交、會推三阻四,不再會主動做事,品質開始出現下滑,這也可能是憂鬱症牽涉社會功能失調,也是要注意的象徵。

他也提醒,要特別注意的是「微笑的憂鬱症」,平時是大家的開心果、在社交媒體都好像出去玩、吃大餐,背後搞不好是很憂鬱的狀態。要發現隱藏在身邊的憂鬱症,要用心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