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襄職/李一鳴

李一鳴

生在洛陽,學在襄陽,襄陽是我的第二故鄉。兩座城市似乎有著命中註定的緣分:首先,從名字上看,洛陽和襄陽各有一個“陽”字;其次,杜甫“便下襄陽向洛陽”更是用一句詩將兩座城市串連起來;還有,如漢光武帝劉秀本貫襄陽、魂歸洛陽……總之,我很慶倖當初選擇了襄陽這座城市,選擇了襄職這所學校。它記錄了我生活中很多美好的片段,我將會永遠懷念那段時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記得己亥中秋前夕,伴隨著涼風乍起,秋便以蹁躚的姿態踏碎了夏的流言。教學樓通往寢室的道路兩旁,桂花分外清香。走在這條路上,仿佛進入仙境一樣。那天,正好是熊老師的古代文學課,下課後的我古韻意猶未盡,隨口一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仿佛用詩意為自然披上了靚麗的外衣。面對此情此景,心中不勝欣喜。

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到檀溪。春日的千山與秋日不同,又是一幅異樣的畫卷。大自然一改冬日的倦怠,打扮得更加多姿多彩。東君珂佩、草長鶯飛,放眼望去盡是百鳥歌唱。自己有幸也做了一次千山上的飛鳥:那是一天早晨,我和同學在圖書館門前讀書時的畫面被老師悄聲拍下,並題寫詩句發至朋友圈。詩雲:“翠條多力引風長,點破銀花玉雪香。迎春誦讀趁春早,千山鳥飛待日昉。”這件事我還是從別人口中知道的,就讓他把那張照片發給我,我覺得它是一張很有紀念意義的題詩照。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因此,要感謝我們的“襄知襄遇”,在校園共度三年青蔥歲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這裏,有幸能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莘莘學子稱兄道弟,我的朋友圈也在越擴越大。無論是課堂裏的唇槍舌劍,還是操場上的奮勇爭先,亦或是紙筆下的妙語連篇,都終將會變成關於青春的美好記憶。遇見即是緣分,有緣千裏來相會,我會珍惜周圍的所有人。

楚漢三國兵家地,荊襄古郡文明城。襄陽,這座楚韻悠悠、漢水東流的千年古城,帶給我的不僅是校園裏的嬉笑怒罵,還有校外那別具一格的千年文化。它本就是一座“美景與詩韻齊飛,傳統共現代一色”的城市。在這裏,似乎可以與孔明共商隆中對策,和詩佛同賞襄陽好風日,隨射雕英雄馳騁江湖天下,將青春盡情揮灑……行至漢江旁,漫步古城牆,用手掌親吻西天那一抹殘陽,又該是多麼壯麗的一幅山水畫廊。同學們既是懷揣夢想而來,就不該一無所獲地離開;除非誰甘居戴望舒筆下的那條雨巷,在原地默默彳亍著,寂寞,淒涼,又彷徨。

一從襄陽住,幾度梨花飛。襄陽,你是我栽種夢想的地方;襄職,你是我事業起航的空港。在這裏,要特別感謝班主任熊選德老師,他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給了我不少幫助;特別感謝徐蕊老師,作為讀書協會的指導老師,我的文章經她指導過後參加比賽多次獲獎;特別感謝李淑慧、王克波、何晴、郜珊等一路相伴的同學們,讓我的大學生活更加充實。正是你們使我點亮理想的燈光,照亮未知的前方。似水年華匆匆一瞥,多少歲月輕描淡寫,偶然回憶起襄職師生,仿佛那個熟悉的地方就在我的身旁。

四山列騎意洋洋,擬欲一鼓下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