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擔任資本市場領導角色 證券業體質好 具擴表實力

工商時報【陳昱光╱台北報導】 台灣資本市場具低風險、高殖利率優勢,持續吸引國際資金湧入,賀鳴珩認為,券商具備良好的經營體質,以及在市場上長期累積的豐富經驗,應將證券業定位放大,擔任未來發展資本市場的領導角色,他直言,在新業務開放下,證券業還有「擴表」的實力。 賀鳴珩表示,證券業發展超過30年,產業淨值與銀行、壽險業相比並不遜色,經營體質良好。目前全體證券商淨值達4,700億元,共10家超過百億元,以元大證券為例,淨值868.24億元,與花旗台灣銀行,新光人壽、中國人壽及台灣人壽3家壽險業者約在同一區間,而凱基、富邦證券淨值則與匯豐台灣銀行、三商美邦人壽相當,皆達到中型金融業者的規模。 不過,礙於法規限制,金融三業的負債淨值比則有明顯落差,其中以保險業17.57倍最高,銀行也達到13.93倍,證券商僅有2.16倍。 賀鳴珩認為,銀行與壽險業運用存款與保費收入擴大財務槓桿,獲利規模持續成長,不過就目前狀況來看,銀行與保險兩業要再提高負債淨值比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證券商體質良好,若能開放更多業務範圍與負債淨值比上限規定,未來還有成長空間。 賀鳴珩表示,今年券商負債淨值比已開放上限從4倍增加至6倍,代表政府已正視到券商獲利停滯的痛點,但後續還需仰賴相關業務的進一步開放,券商即使有意願擴大,但缺乏適當發展機會,對於放寬負債淨值比上限也只能感嘆「看得到、用不到」。 同時,賀鳴珩也替券商獲利表現叫屈,他說,從資產報酬率(ROA)來看,全體券商表現排名位居金融業的前段班,卻因為負債比例較低,獲利成長條件受限,使得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反而落後其他銀行、壽險業者。 除了證明經營體質穩健之外,賀鳴珩認為,證券業在相關的人力、財務資源上都具有相當規模,不僅是全體從業人員達3.5萬人,主管單位金管會證期局旗下還有證交所、櫃買中心、期交所、集保結算所4個交易所,管理能量充足,統計目前相關交割結算與賠償金準備與歷年累計保留盈餘已達718億元,大幅降低交易風險。 且近3年證券市場的平均違約率低於0.01%,表現勝過保險業、也不輸給銀行,顯見證券商對於投資人掌握度及交易風控能力越來越好。 此外,政府已開放投信從事資產管理業務,賀鳴珩認為,台灣資產管理市場相當龐大,僅以期貨、投信目前的產業規模要推動市場發展仍略有不足,且證券業具有興櫃等未上市櫃輔導業務,經驗較為豐富,更適合作為帶動產業成長的火車頭。 賀鳴珩說,券商公會也在積極建議開放券商取得資產管理執照,像韓國、香港證券業者都能參與相關業務,除了投信業者可經營之外,期望政府也讓券商這艘「航空母艦」投入資產管理領域,一同讓資本市場有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