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都靠自己努力?事實或許並非如此

作者: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前陣子,有幸接受某知名雜誌專訪,除了暢談個人經驗之外,基於理念相近,也順便幫忙推薦了比爾蓋茲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報導刊出後,在同期雜誌裡,也一如既往地看到不少知名企業家、新創之星、專家學者等——他們洋洋灑灑各抒己見,不論是憂國憂民、洞察產業脈絡;抑或引領時代趨勢、打造台灣之光等等,是群經驗、意見頗值得參考,也值得尊敬的人。

然而,在報導行文間,不乏台灣許多媒體慣用的「放棄OO ,投身XX」套路,總令筆者感到有那麼一點不以為然——這個「OO」可根據人設替換成「金融管顧業」、「百萬年薪」、「海外高管」,甚至歐美知名學府等;而「XX」也可以有各種形式,不過多半會用在從事新創(或 NGO 領域)打拼的青年才俊,以及他們正在建構的事業上。此外,對於那些老一輩的企業領袖,人物專訪時也有另一套如「不怕出身低」的報導套路,就不在此贅述。

筆者本人,就是一個可以完美契合「放棄OO(聯合國工作),投身XX(新創領域)」論述的人。但我不禁反思:為什麼當今主流媒體,非得強調這樣的對比不可?而這樣的價值論述,又會有什麼風險?

舉例來說:「放棄外商金融業高薪,返台投入農耕」比較了不起嗎?那麼那些「直接投入農業領域」的台灣青年朋友,是否相對來說就沒有報導價值了?

潛藏在此類對比中的另一個價值觀,是「OO」比較「高級」,而「XX」是比較次等的選擇:儘管現實中或許多數人也如此認為,但當媒體過度強調和稱頌報導人物的「放棄」過程,不只可能在無形間強化了這個價值觀,甚至可能賦予她 / 他一定程度的「道德光環」——例如一位畢業於歐美名校、卻「毅然放棄投行工作、回台從事新創」的人,此後但凡做出什麼成績,彷彿都擁有了專業上和道德上的「雙倍」成功。

但「選擇」真有高下之分,「成功」真有道德光環嗎?

「夢想應是平等的」

當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在「有捨有得」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算出量化的數字——例如那些「N 百萬年薪」,或「全球排名 top X 學府、企業」,以及相對應的社會地位等等。然而,我並不認為所謂「很有價值的事」、或「值得敬佩的工作」,非得要用那些反差和對比來凸顯其光環不可。

反之,在很多演講的場合,我喜歡分享一個觀念:夢想是平等的。一個立志進華爾街投行的青年,與一位打算終身從事偏鄉教育的青年,本質上並沒有高下之分,更不需要因為「放棄前者、投入後者」而賦予過多的讚譽。

職涯決定本來就是自己的事,只要願意認真實踐理想,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它就是一件對自己和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如此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天所推崇的「成功價值」,其實很大程度源自於社會、文化演變中,群體互動與典範轉移下的「偶然性」。

怎麼說呢?舉個例子:若「籃球之神」麥克喬丹出生於 15 世紀的歐洲,那麼他驚人的籃球天賦將可能一無是處。因為當時備受社會推崇的「產業」是宗教和藝術——你能在大教堂的天花板作畫,才會被認可為那個時代的「大師」、「成功者」。

放至今日,所謂「成功」的企業家、社經地位較高的菁英們,之所以能備受推崇,倒不見得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來,而有一定程度取決於當下主流社會的偏好與價值觀。

這與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最近出版的新書,不謀而合。

「才德的霸權」

該書的中文版譯名為《成功的反思》——但這其實是個滿溫馴的講法,原書名為《The Tyranny of Merit》,直譯為「才德的霸權」或許更為貼切。

書中指出,當探討「成功」這件事時,我們常常從當事者的背景切入:若家世顯赫者,便聚焦其「不為人知的挫折與矛盾」;而出身寒微者,更要強調其「如何克服萬難,從而闖出一番成績」。

在自由主義與市場機制的時代,大部分人都會被這類故事感動,成功者也多半會認為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自己一定是因為更努力、或具備更好的天賦,才讓成功實至名歸。而這樣的論述,也往往較為符合當今主流社會強調的「公平與正義」——因為比別人努力,所以比成功。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桑德爾犀利的觀點下,他認為如今我們所尊崇的「才德制」社會——意即階級向上流動,皆基於自身努力和天賦而來——儘管看似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是理應如此,但本質上卻沒有比過去「貴族世襲」的社會來得更理想。

這個論述乍聽之下頗令人費解、甚至有些偏激。但細思極恐,因為它並非全無道理。

這麼說吧,要思考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可以自問:如果可以選擇時代、但不知自己會出生在富有或貧窮的家庭,你會選擇下列哪一個社會?

選擇一是過去的「階級世襲制」社會,社會地位由出生決定,代代相傳。

選擇二是今日的「才德菁英制」社會,社會地位相對不是基於世代特權,而是「努力與才能」造就的差異。

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同,菁英社會遠比貴族社會更為公正。

但桑德爾的書中寫到,人們不僅在乎自己擁有多少財富或社會地位,更在乎其背後所代表的「尊嚴」。

舉例來說,一個人若出生在階級世襲社會的上層家庭,理論上所有人都知道其特權來自「運氣」、而非自己的努力;但若是出生在才德菁英社會的上層家庭,人們則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既有優勢,甚至對此感到自豪——因為成功並非仰賴世襲,地位是靠自身(或家庭成員)的努力贏來的。

同理,你我若生於世襲社會的貧困家庭,日子必然很苦,但至少心理上可能沒那麼折磨——因為你清楚知道低人一等不是自己的錯,上流社會那些人不見得比你有本事,只不過碰巧比你運氣好而已。

然而,若是身處才德菁英制社會的底層,就可以說是「慘中之慘」了:因為你不只是貧困交加,社會主流價值還會告訴你,這點至少有一定比例是你自己活該造成的。

「社會已經很公平了,你看誰誰誰出身更低,不也是成功翻身了?誰叫你不夠努力積極向上爬,所以沒能過上一個平均水準的生活?」

「社會從不公平,但今日的我們經常選擇性漠視」

當然,桑德爾的新書絕非在鼓吹「階級世襲復辟」,而是恰恰相反——他呼籲我們正視今日社會中仍舊存在許多先天性的不平等;「成功」不該被簡化為個人才能、努力所致,甚至賦予其道德光環。

他認為,當今日主流社會極力用各種手段(例如反差修辭法)包裝或推崇「成功價值」之餘,也潛移默化地強化所謂「才德配位」的邏輯架構——更直白點來說,即「個人成功乃實至名歸」

桑德爾指出,這個價值觀不僅讓不少當代社會的菁英階層得以「開脫」、甚至身處「道德制高點」:他們熱衷地認為就算天賦各有不同,但努力總是自己的功勞吧?特別是經過那些反差與對比的「情境賦能」後,成功者站上舞台享受眾人喝采,是如此地心安理得。

然而,這種認知卻有個大問題:因為努力固然重要,但讓你能夠順利達成夢想,或一步步取得更多財富、更高地位的因素,卻遠遠不止「個人努力」這項因素而已。畢竟,即使先不談原生家庭的資源多寡,包括資質的差異、機會的多寡,甚至是否具備「努力向上」的人格特質,很大程度上仍仰賴家庭與社會所賦予的條件。另外前面也提到,更關鍵的因素甚至可能在於,你有所表現的領域或選擇,是否「碰巧」被當代主流社會所欣賞?

也因此,把一切都歸功於自己的「努力」,道德上恐怕說不過去。

就像樂透,如果你我都同意中樂透只是那傢伙運氣好,那麼同樣的,那些中了「基因樂透」(比較聰明)、「產房樂透」(生在菁英家庭、父母可以灌注更多資源),要不就是中了「時代樂透」的人(具有當下社會所看重的能力),其「成功」是否也具有一定成分的運氣?

也因此,儘管當代社會普遍相信「能爬多高、取決於他有多努力」,很多時候真相並非如此——菁英社會在本質上甚至可能與世襲社會無太多不同,但如今絕大多數時候,社會菁英們卻動輒拿「努力」和「道德」等論述來合理化階級差距,甚至羞辱那些未能擠進上流社會的人

「菁英的傲慢,擴大社會的撕裂與分歧」

桑德爾語重心長地強調:「一個人的才德如果有道德價值,無論來自天賦或後天的努力,端看其對社會進步與多元平等的貢獻而定。因為能夠擁有『剛好被社會所看重』的才能絕非僅是個人的功勞,而是出於運氣——這不具備道德必然性。」

這點與《正義論》的作者,美國政治哲學家 John Rawls 的名言,可說遙相呼應。John Rawls 曾言:「受到天賦青睞者無論是誰,唯有當其天賦帶來的利益能改善不受青睞者的處境時,才配享有那些利益。

事實上,當菁英階層動輒將彼此的成功賦予道德詮釋,從而合理化其享有的特權(不論是政治、財富或文化等領域)時,甚至可能擴大社會的撕裂與動盪:例如不少政治評論者都指出,正因「菁英階層的傲慢展露無遺」,導致這幾年低層 / 極端派反撲,讓川普、瑪琳.勒朋、法拉奇⋯⋯等政治人物得以操弄民意,達成他們個人的政治目的——這些「民粹領袖」當然多半也是菁英,卻往往擅用語言、標榜自己「與草根站在一起,推倒菁英高牆」。

「成功」本就不是、也不該只有狹義的定義。被主流媒體的聚光燈簇擁可能是一種形式,斜槓不同領域也可能是一種形式,而一輩子專注做好一件小事,同樣值得讚許與尊敬。

另一方面,若身為當代主流社會下,獲得最多目光與掌聲的「成功人士」之一,也應思考到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賦與拼博之外,也有一定的比例,是因為「運氣」,或那些無關乎「你有多努力」的因素造就的。

所謂「成功『應該』源自努力」,本質上並沒有任何錯誤。但過度解讀乃至倒因為果,即「成功者都是因為個人努力」、甚至賦予道德光環,卻是件危險的事情——它的可怕之處在於,既容易強化菁英階層自以為是的傲慢;同時當我們套用這個套路,在「成功者」的個案上大作文章時,也經常因此忽略了整體社會中,真正的公平尚未被完全落實,更多人是無法有這些「流動」和「選擇」的。

當然,階級流動總比不流動要來得好一些、努力後成功總比不努力就成功要來得好一些、更多元的發展也比只有唯一出路要好一些;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何不共同建造一個即便不是「成功者」,也能衣食無虞、各有貢獻,更重要的是享有尊嚴的社會?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放棄OO,投身XX」比較了不起?「成就都靠自己努力」?事實或許並非如此》,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貧窮者的思維」:他們世襲平庸,是因為不知道有更好的路
貴族精神之死──當社會菁英們都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作者簡介: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