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VS.持久度 成綠能救援投手

綠電是國際趨勢,不過倚賴太陽、風力的間歇發電特性,很需要輔助系統支援,否則可能危害電網穩定性。台電重啟停擺許久的「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有其不得不然考量。雖然其建造成本高、電費貴,但是因為一次可支援電網調頻4到6小時,在未來大量綠電供應時,成為好操耐用的「救援投手」。

國內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量要設到20GW,如果日頭太大,可能發出太多電無處去,且隨著陽光下山,瞬間抽離過多電力還可能讓電網崩潰。

台電因此規劃電池儲能、抽蓄水力、電力輔助服務與可快速起停的燃氣電廠來做備援。燃氣電廠是目前政策主流,新電廠都是此類。電力輔助服務,台電算出2025年有590MW輔助容量需求。其中160MW要採用自建鋰電池儲能系統,其他則是採用民間輔助服務,首批15MW電力頻率調整儲能系已有5家廠商得標。

但是鋰電池儲能屬於「救急不救窮」,雖可在1秒鐘拋出電力,但容量不大,撐不久。反之抽蓄水力啟動5分鐘,雖不如電池快,但水庫容量大,可以持續供應4到6小時,是支撐力較久的備援投手。

以台電成本來說,現有大觀(明湖)與明潭抽蓄水力每度將近3.5元,遠比一般慣常水力1.4元貴上許多,加上建置經費高,工程多少又衝擊環境,要多點開花不太可能。但基於耐久救援優點,台電因此無法放棄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