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於不看盤、少交易 你呢?

作者:股魚

在證券市場上有兩種極端的交易類型,一種是天天看盤交易,期望透過積極的交易提高整體的報酬率表現,另一種則是沒事就不看盤不交易,期待透過減少資金周轉的次數,強迫自己在每次投資時能有準確出手,並跟隨著企業的獲利成長。

本身是個價值投資的愛好者,原因無他,沒有時間也不想天天盯著交易數字看,自身的經驗告訴我盯著盤勢看的時候會有一種很莫名的焦慮感,不做點事情(交易)會渾身不對勁,當在工作與投資徘徊之際價值投資的理念邏輯深深打動了我,一個認同企業經營成果最終將回饋給股東的人。

用個簡單邏輯來看,當手中的持股所對應的企業價值是100元,當企業隨著時間不斷的壯大而同時企業價值也跟著增加到1000元時,那麼股東獲得的報酬理應有等比例的幅度增加,這樣很符合邏輯。對一路走來以學習理工邏輯為我來看,這種演進邏輯合理的東西就很符合想法。

頻繁交易是一種成癮性的習慣

而投資的另一種方式是頻繁交易,透過不斷的交易獲得報酬率增長的機會。既然要不斷的交易那麼指標訊號容易取得且頻繁出現是必要的資源,這個部分就很精彩了。

市場中有許多指標都是講著類似的效果,像是KDMACDRSIDMIBIAS等族繁不及被載,都可以再細切為以分鐘為基礎或以小時為基礎來提供買進的訊號。

資料來源:大三元/製圖:股魚
資料來源:大三元/製圖:股魚

這樣的工具邏輯以指標訊號為主,企業主體的狀況如何就不是考慮的重點。也就是說企業本身就算是有危機、經營不善、淘空等問題都不是重點,只要有訊號只是可以賺錢就行了,這樣的邏輯對於一個重視企業經營價值回饋的人來講,著實無法接受。

市場的頻繁交易的另一個隱憂是成癮性,曾經看過一本書在討論「網路成癮性」問題,追究網路環境讓人離不開甚至於越陷越深的原因在於「回饋」。下達一個指令、點擊一下滑鼠電腦就會給出相對的結果,這是一種回饋。當習慣於回饋之後,人會不自覺的想要得到更多的回饋就會在網路上無意識的點擊,甚至於重複點擊相同網頁來取得回饋感。

當網路的「短、快」的回饋特性習慣之後,大腦就再也難以接受「長、慢」的回饋模式,這就像是網路文章經常是短篇、快速切換、超連結引用,讓人可以一直點擊切換獲得回饋。再回到傳統的紙本式文章閱讀長篇、回饋速度慢,大腦容易產生厭煩的感受。於是乎該書最終的結論是網路世代的閱讀習慣模式現象讓知識淺薄化,大腦的深度思考能力下降。

那這跟頻繁交易有什麼關係,我觀察到頻繁交易的投資人有類似的成癮性的反應。沒交易會渾身不舒服,只有在交易的過程中才認為自己在投資,有時指標還會越用越短(月 ->->->->分),讓訊號出現的頻率增加,甚至於轉為當沖交易者。

曾經遇過交易型的投資人跟我說過一段話:「老師,我也曾經試過長期投資,可是效果都不怎麼樣,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我問他大概持有了多少時間去等待企業績效呈現,他說:「三個月,他等了企業一季的時間」。當下是有點訝異的,長期投資人持有時間經常是長達數年以上,怎麼會持有一季的時間就認為自己的長期投資呢?原因揭曉,他之前是做線型交易的,每週每天都有訊號進出買賣,當習慣後一季的時間對他們而言確實是很長。

兩者間在時間的認知上有極大的落差,使得頻繁交易投資人要轉向價值投資時往往不容易切入,光是要克服下單的衝動與減少盯著盤勢變化就足以天人交戰許久。

少看盤的震驚

在巴菲特的眾多事蹟中,有一段是關於彼得林區拜訪的故事,彼得林區也是一位奉行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人,其所操盤的麥哲倫基金創造出13年年均績效達29%驚人報酬的傳奇。

當彼得林區前往拜訪巴菲特時曾預期在他的辦公室會有數台股市行情的報價機

供其判斷合適的進場機會,也會有滿滿的投資部位可以分享討論。當他來訪時現場讓他的驚訝了,報價機呢?滿滿的投資標的呢?什麼都沒有。

而巴菲特注重財報數字內涵而不注重股價短期價格變化的特點,讓他少於花時間盯著盤面而是專心於閱讀財務資料,找出有價值的企業。

我將兩者的型態差異比較一下:

彼得林區因為基金經理人的身份買進相當大量的股票,就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檔數也是相當驚人,在另一本傳記內看到說他幾乎可以記住所有個股的代號,但是感嘆記不住家人重要的日子,而後慢慢淡出代表作麥哲倫基金的運作。

以一個正常的上班族來講,除非你的工作就是看盤(基金經理人、投信操盤)。不然很難以去學習彼得林區積極看盤、大量買進個股的言投資風格,反之巴菲特的投資風格,少看盤,集中在看得懂的、容易理解的企業的形式反而是上班族可以學習的模式。

這樣的投資風格也造就好球帶的理論,只在有把握的時候出手,只挑自己喜歡的求來打,一旦打擊出去後(買進),就忘了他的存在讓企業經營者替你煩惱公司的經營與獲利問題,當個快樂股東。

在學習價值投資之前,我認為有一件事情是必須的、重要的,那就是搞清楚自己的工作環境與投資風格是否相符。頻繁投資人要積極看盤,那工作的環境勢必要是一種容易看盤或是根本看盤就是正職的工作條件,不是如此的話要邊工作邊看盤交易,要不是工作績效輸給其他同事讓自己錯失升遷機會,要不就是投資常常錯過買點,花了一堆時間研究也無濟於事。

像我早早就認清,積極的投資風格完全不適用。少看盤少交易的價值投資,才是尋求工作與投資平衡的解答,在投資的路上如何強化少看盤甚至於不看盤的技巧便是努力的目標。那讀者們?你們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了嗎?

看更多巴菲特股東會專文 >> 2019年巴菲特股東會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