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腸癌率冠全球 愛吃肉不是唯一原因

Y小編的話:衛福部統計,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平均每35.1分鐘就增加一個腸癌病例,也是國內癌症發生率榜首,甚至病患不限肉食族,連茹素20年的老師也罹患大腸癌。現代人精緻飲食多,又少運動,導致發生率高,到底如何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才能遠離大腸癌呢?

Y筆記:

● 大腸癌患者不僅限飲食習慣不佳、嗜肉者。
●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甚至毫無異狀。
● 健康便便應是金黃色、香蕉形狀、每次2-3條數量、無異味。
● 早期大腸癌若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Q. 得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是什麼?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大腸癌高風險族群不僅限於生活飲食習慣不佳、嗜吃肉類者,包括基因突變、環境及家族遺傳等都會導致罹癌;另外,吃太油、吃太多加工食品,或是食物過度烹調、加工,也會增加罹癌風險。雖然有茹素者罹癌案例,但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多吃還是可降低罹癌風險。

 

Q. 你是高危險群嗎?自我檢視保平安

如果你有其中一項,別再猶豫了,趕緊預約大腸癌篩檢吧!

1.曾經發現有大腸直腸息肉者。

2.大腸直腸癌術後患者。

3.一等親親屬曾罹患大腸直腸癌或息肉。

4.大腸發炎性疾病患者。

5.家族病史中有大腸息肉症者。

6.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家族成員。

何謂大腸息肉 請點這>>>大腸息肉的真相 你該瞭解四件事

 

Q. 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甚至毫無異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以下症狀,一旦發現,應該迅速就醫,確定病因。

腹部隱痛或脹氣,肛門深處疼痛,或有異常感。

排便習慣和大便性質出現變化。

糞便帶血或帶有黏液。

常有便意,卻解不出來 。

不明原因的貧血。

食欲不振。

體重減輕。

腹部腫瘤。

 

Q. 糞便形狀變化,要怎樣要注意?

排便後切勿直接沖掉,觀察糞便是否出現異狀。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建議,包括觀察糞便形狀、顏色、氣味等。若大便會臭則代表毒素沒排出、大便要半浮半沉較好。而健康便便跟NG便便要怎麼分辨呢?一張圖帶你看清楚。

 

Q. 如何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跟其他癌症一樣,真正致病因素仍不清楚,但有些注意事項有助預防:

健康飲食(低脂、高纖、禁菸酒):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會,而且攝取紅肉比攝取白肉(雞肉、魚肉),風險更高。攝取纖維有助於減少身體吸收脂肪量,並吸收腸內水分,使糞便體積增大,刺激腸壁蠕動,方便排泄,也能從腸道內養好菌。衛生署建議民眾,每天至少要吃3碟蔬菜、2份水果,可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降低罹患腸癌機率。所以,每天攝取5份以上的蔬果,可長保健康。

維持理想體重:國健署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及24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BMI值=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例如,身高170公分、體重65公斤,BMI為22.5,詳細算式為65/17.*1.7=65/2.89=22.5。

養成健康排便習慣:縮短致癌物留在腸內的時間,每次如廁後記得注意糞便的顏色與形狀有沒有異常。

規律運動:體力勞動有助加速大腸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例如每週快走3小時,或是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

定期篩檢:50歲以上、無症狀者,建議每5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如果有息肉、大腸癌術後、有大腸癌家族史等的中危險群,建議3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大腸息肉、幼年型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等高危險群,則建議1至2年做大腸鏡檢查。

小提醒: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即可,或向各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查詢。

所以Y~大腸癌並不可怕,衛服部更表示,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覺得腸胃怪怪的嗎?趕緊預約篩檢吧!
新聞影音推薦

來源: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