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單憑自己,登上65座世界高峰?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極地 Wilson/極地科研與探險

距離我上山已經超過 17 小時了,雙腿已經累得有點麻木了,像绑着鉛塊般沉重。腳下是 1,000 米落差的絕壁,我盡量讓身體貼緊岩壁,手腳摸索著可靠的岩點做確保(belay)。由於舊疾發作,每一次往上蹬時,腿部肌肉都像被撕裂一样,膝蓋發出的喀喀響,時刻在提醒著我:身體已經到了極限。

天色開始泛白,距離山頂只剩 100 米了,刺骨的强風不斷襲來,岩壁結冰導致即使用冰爪齒也只能刺進一半。我强迫自己全神貫注,忍著劇痛,依靠自己紮實的冰雪和岩石技術,用僅剩的力氣往上攀登,終於到達 4,052 米的比奧納塞針峰(Aiguille de Bionnassay)。

在山頂上,我找了塊石頭靠著背包舒服地坐下,像回到家一樣自在,享受這只屬於我和大自然的短短幾分鐘。眼前連綿不斷的山巒,見證著我過去 10 多年在阿爾卑斯山脈的攀登生涯。我給自己訂立目標是完成攀登阿爾卑斯山脈 4,000 米以上的 82 座高峰,現在只剩下 17 座就圓夢了!

窮小子挑戰阿爾卑斯式登山

2009 年我大學畢業,在香港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想到自己一直嚮往的瑞士大自然環境,乾脆把心一橫,申請到一所瑞士登山小屋中打雜。在海拔 2,500 米的山屋中,我一個人包辦接收直升機送來的補給、打掃、煮食,維護並照顧客人的各種需要;雖然辛苦,但最大的福利就是 24 小時都能 360 度欣賞雪山的美景,也是在這段時間我心中也埋下種子,決心登上在阿爾卑斯的巔峰,窺探頂峰的奧秘。

在阿爾卑斯爬山一直被認爲是有錢人的玩意,所有東西都十分昂貴,我微薄的工資對當地的交通、食物和登山小屋的費用來説簡直是杯水車薪。但爲了多進山磨練登山技術,我一直堅持用最省錢的方式──沿路截順風車、坐過夜的特價火車進山,自帶食物帳篷、不住山屋不請嚮導,用阿爾卑斯山式進行單人攀登(Solo Alpine style)──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輕的裝備,有策略地減少風險攀上巔峰。

過去的 10 幾年,每逢登山季我都會回來阿爾卑斯山脈,計劃好不同海拔和難度的組合路線進行攀登。面對複雜和變換的地形,我的登山技巧得到很大提升,也學會了在不同條件下以最快速度作出正確決定。阿爾卑斯式的攀登除了有限的休息,其餘時間都在不間斷的攀爬,盡量減少暴露在風險中的時間。過程中每一次判斷都是至關重要的,需要綜合個人能力、經驗、技術、導航、地勢、天氣、裝備等各種因素進行評估,並快速地做出決定。

多年經驗的積累,我漸漸練就出在山上自如游走的本領。也許由於大部分華人登山愛好者都是通過組團雇用嚮導的商業模式登山, 當地歐洲嚮導們遇到我一個華人在爬山,都會很好奇和我聊很多,紛紛稱讚我對技術的掌握得當,肯定我「閲讀山脈」(Read the mountain)的能力。

登山不應該是為了追求高度

很多人以爲登山的成功在於登頂的那一刻,但其實登頂以後,真正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因為,下山才是最高風險的時候。我的成就感從來不建立在追求海拔高度之上,最注重的反而是登山的過程中自己的成長。

10 年前,我曾嘗試過比奧納塞針峰,卡在距離山頂不遠處的岩壁上,最後不得不請救援直升機協助。10 年後,我重新嘗試了同樣的路線,但這次的嘗試,我通過一個個正確的決定,解決問題,脫離險境,終於成功登頂,也令自己安全回家。

在追夢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敗,無須以一時的失敗否定將來成功的可能性,應該要從失敗中學會接受失敗、了解自己要進步的地方。對我來説,每一座高峰、每一個目標都不是要征服的對象,而是陪伴我成長的良師益友,過程中的學習經驗遠比能否登頂更為重要。

單人登山很危險,團體出發更安全?

單人登山的方式在亞洲被廣爲詬病,多數山友認為花大量人力物力,持續的運補和預備固定繩索的「喜馬拉雅式攀登」(Expedition Style)才是安全的做法。事實上近年阿爾卑斯山地區發生的一次最嚴重的山難,就是一行 8 人登山團隊,在有當地嚮導陪同的情況下全團遇難。何況並沒有任何數據顯示單人登山發生事故比團隊式登山多,可見風險的高低與團隊大小沒有直接關係,真正的風險在於沒有做好風險管理。

直到現在小弟還能安坐在電腦前寫文章,不是因爲單人攀登沒有風險,而是因爲我認識風險所在。儘管我已經算是經驗老道了,但其實每次出發前都很沒有安全感,總會有十分多的猶豫和恐懼。然而,正正是這些恐懼,迫使我預測所有可能遇到的危險情況,並在攀登的過程中保持警惕,每一次爬山過後,我也都會重新檢視與完善我的風險管理系統。

有風險不代表不能做!實現任何夢想都一樣,需要擁抱恐懼,作好評估和有策略地逐步達到里程碑。

事前準備和計劃是實現夢想的基石

我深信準備和計劃是一切的大前提,在準備的過程中,你就會明白需要什麼技術和能力才能到達自己的目標,這套哲理影響了我的一生。在多變的人生旅程中,只有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短處,才能在複雜的環境裏實現自己的夢想。

真的很慶幸我在周詳的計劃下仍然完成了 2020 年登山季的登山計劃,今年很多人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迫放棄目標和夢想,但是很多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做了──當然,如前所述,這樣鼓勵大家的意思,絕不是要你不顧風險,而是正視所有風險,嘗試做出周詳的計畫與替代方案。而即使今年無法實踐,也別忘記這只是一時的,等到你做好準備,別忘了重新出發。

別再猶豫,快去築夢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如何單憑自己,登上 65 座世界高峰?──恐懼,是我最大的力量》,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距離成為「首度登頂 K2 的台灣人」只差 400 公尺,為何他們選擇撤退?登山的意義,從失敗談起
「我有山,便夠了」──永遠自食其力、拒絕商業贊助的六指登山家:山野井泰史

作者簡介:

極地 Wilson,張偉賢是極地科研與探險諮詢公司 PRECon 的創辦人,PTGA 資深極地探險嚮導,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美國探索者協會成員。目前在聖彼德堡大學就讀極地與海洋研究碩士課程。他生於繁華忙碌的香港,自 2011 年起成為首個華裔極地探險專家,多年來在極地和荒野探險行業工作累計超過 1000 個工作日。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