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學生涯/劉光軍

劉光軍

上小學是在本村,1967年的鄉村小學一般是很少有固定的地方,許多臨時教學點都是設在個戶的閒置房屋裏,比較固定的教學點也都是設在村裏原來的廟宇或祠堂或是地主家的大院裏。我上小學的時候記得就換過好幾個地方,直到小學畢業也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

那時候小學實行的是五年制,一、二、三年級已經沒有了太多的印象,只記得換了好幾個地方,好幾個老師。好像四年級的時候,教我的老師是本家的劉素珍,學習打算盤的印象最為深刻。同學中有個叫劉花芹的女同學對算盤比較熟,說起來我還和她沾點親,算起輩分來我還得管他叫姑姑。那一段,她不僅教會了我“一到六歸”,還教了我許多練習加減法的有趣的特定“架勢”。記得的名字有“三朵梅花”、“一炷香”、“獅子滾繡球”等。沒有想到,這也為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還記得當時每到五月麥收後,學校都會組織我們到地裏撿拾遺留的麥穗,把麥籽賣掉後,錢就作為學生的學習補貼。

有一次,老師讓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到大北汪的一個銀行裏換零錢,結果回來老師清點後說少了一塊錢,我倆只好再回去找銀行訂正。記得當時接待我們的那個人叫張步遲,他為了這一塊錢用了足足半天時間把銀行全部盤點了一遍,最後結果是餘出了一塊錢,他就補給了我們。那時候銀行少,業務量也小,人很熱情,責任心也強。再加上當時一元錢也不像現在那樣不值錢。如果換到是現在,別說是一元錢,就算是一百元估計也不會有人理你。

那時候的教育方針是“我們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為工農兵服務,既不但學工、學農、學軍還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大概如此。

十三歲到大北汪公社中學上初中,學制是二年。班級是“五班”。班主任是西趙目連的任相中,語文老師叫田紅軍,東趙目連人。校長是劉營的陳生軍。學校當時上課還算比較正規。兩年後畢業,平生第一張畢業合影也就是那時候留下的,只可惜在後來不知道怎麼就弄丟了。

參加高中考試也很簡單,當時流行“開卷考試”,說是考試擇優錄取,實際上是全部就近入學。永年三中當時叫大北汪

中學,校長是鮑蘭晨,班主任是孟辰增。

這個孟老師是個學究,堪稱“時儒”。他不僅學問淵博,風趣幽默,還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筆好畫。因此深受我們的喜歡。我受孟老師的影響,對語文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古文。因此當時我的作文就頗受孟老師青睞。記得有一次寫了一篇有關“鬥私批修”的作文,孟老師看後,很是喜歡,後來還推薦在全校師生“鬥私批修”大會上發言。

那一天,好幾百人集中在學校的操場上,那些被學校選中的學生代表輪流上場發言。不一會兒就輪到了我,結果我一上去往下一看,黑壓壓的一片,頓時腦子裏就一片空白。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只好灰溜溜地跑了下來。當時所有人錯愕的表情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高中只上了一年,由於各種原因我便輟學參加了工作。

在我18歲的時候,國家又回復了高考,在別人的勸說下,我簡單的復習了一段時間,便在大北汪社中參加了高考。沒有想到的是我竟然被“邯鄲地區農業學校”錄取了。雖然是中專,但還是去報導了。

誰知這次再度轉換為學生,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我的後半生,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