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我的同學是AI 科技助攻 因材施教不是夢|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劉十賢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歡迎回到華視新聞雜誌,您知道什麼是生成式AI嗎?這些經過訓練的人工智慧,能夠創作全新的影像和文字,進而與人類進行自然且有意義的對話。AI究竟可以幫什麼忙呢?它節省我們 蒐 集資料和發想創意的時間,也可以成為討論對象,提供學習和工作的建議,大幅提升生活效率。AI浪潮席捲之下,傳統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巨幅變化。像是國小老師帶著學生,一起練習對AI下指令,訓練思考和寫作能力。甚至同一間教室裡,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程度,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因材施教的AI,進一步提供個別化學習建議。還有偏鄉學校,課堂上運用直播和VR虛擬實境技術,打破時空限制,讓不同學校的孩子一起在「雲端」共學。新科技為教育帶來哪些可能性?老師如何引導孩子 們 ,在AI時代培養學習能力?帶您深入了解。

AI人工智慧,全方位改變人類生活,譜曲寫詞演說作畫樣樣行,這股科技風潮早已深入校園,成為教材的一部分。記者劉十賢說:「打開生成式AI工具輸入指令,不用花多少時間,它就可以幫我們生成一張圖片,而這個畫面也正好呈現出,目前中小學融入數位教育的全新風貌。」

台北光復國小學生黃同學說:「我們原本不知道如何製作的圖片,像是咒語,可以輕易地用電腦完成。」走進台北市光復國小的電腦教室,四年級學生正忙著設計,安全宣導海報,這當中有一位特別的同學,他的名字叫 做 「AI」。

台北光復國小資訊組長楊祥旻說:「在一張海報裡面,其實要有兩個元素,標語還有圖片。以往我們的標語跟圖片,都是要用腦袋去想然後用手去畫,可是我們這一次想要用一點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我們透過人工智能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AI。我如果要跟AI溝通,我們會稱之為指令,我們來看一下到底要怎麼做才會比較好。」

反覆辨證調整指令,大家的邏輯思考和寫作能力,在這時候必須接受嚴格考驗。黃同學說:「AI它很像是一個大倉庫,不一定有所有的東西,像是你要找肉乾但是卻找到牛排,雖然很好,但是不是目前需要的。」楊祥旻說:「AI其實是必須要提問題,還有他(學生)能夠去判斷這張圖片,或者這個生出來的標語,是不是他需要的,所以判斷能力跟問問題的能力很重要。」

不想被突飛猛進的科技追過,於是老師帶著孩子與時俱進,把趨勢變成優勢。台北光復國小資訊教師李麗娟說:「教書到現在已經35年,這些資訊工具如果不會的話,就會覺得不夠先進,會落後,我們應該帶領小朋友去認識最新的科技,應該要以身作則。」台北光復國小校長賴俊賢說:「把資訊(科技)變成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工具,越早讓孩子去了解這些工具,可以讓他避免誤用。」

2022年教育部開始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目標是「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同年生成式AI問世,在全球引發熱潮,從這一刻開始,教育方式的蛻變蠢蠢欲動。台中教育大學副校長黃國禎說:「數位時代,學生能不能使用數位工具來學習,包括他自己(主動)學習,已經變很重要的一件事了。」李麗娟說:「AI小幫手會讓每個人一下都是60分,那怎麼樣再往上加分,材料非常地多,那你引進之後要怎麼去選擇判斷,他(學生)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學習路徑,個別化的指導就會產生。」

因為有了AI,凡事都有可能發生,因材施教不再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說:「我是你高中物理幾何光學的學伴,你對光的反射跟折射理解有哪一些。你看它沒有馬上回答我,它是說那你自己有哪些理解,引導他自己想通,這個事情在教育上是最有價值的。」

AI這時化身為學伴,學生學習不再孤單,因為隨時有切磋對象。呂冠緯說:「I enjoy swimming because it's hot.(我喜歡游泳因為「它」很熱),生成式AI跟我說,怎麼樣回答可能比較好,Suggestion: I enjoy swimming,because the weather is hot.(建議:我喜歡游泳因為「天氣」很熱)。所以為什麼人人有家教這麼重要,因為家教確實是客製化回應學習者需求最重要(的方法)。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然後我們又希望教育能夠公平且優質,我們就會特別針對這種容易有資源落差的點,去找解決方案。」

數位科技能解決教育的資源落差嗎,事實上偏鄉學校的老師們,也開始善用科技工具,設法讓所有的孩子都能跟上學習進度。

台南左鎮國中校長曾鼎育說:「左鎮是台南的一個偏鄉的區域,它的人口外移非常嚴重,老化也非常嚴重,那留下來本地的孩子都是比較弱勢一點的。學校的角色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這裡其實也沒有補習班,我們在偏鄉都遇到一個問題,老師用傳統的教學,那個學習成效是起不來。這樣子的數位融入,學生可以不同的進度,都可以在這個課堂上面產生。 」

以往的上課時間,學生得全神貫注聽課,但現在大家按照自己的程度,從耳機裡螢幕上都可以找到專屬的老師。課堂教師的角色轉變,必須針對不同孩子的需求,作個別規 劃 。台南左鎮國中學生黃惟恩說:「老師在上面講,沒有辦法再重複講一次,用平板就可以用影片再聽一次比較清楚。」台南左鎮國中學生吳瑀恆說:「覺得這樣上課就是會比較認真,有不會的地方重看影片就會懂。」

曾鼎育說:「我覺得最棒的點是,我看到學生在班上不會再有趴著睡覺的狀況,這是我覺得一個教學現場最需要被重視的。」黃國禎說:「學生上課看教學影片,然後填寫學習單或做筆記的時候,老師可以專門過去照顧需要幫助的學生,透過科技的輔助之後,受惠最大的是那些中低成就的學生。」

台南市政府教育局長鄭新輝說:「中下(程度)這些孩子,每一節課他都是陪人家讀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想想看他怎麼會對學習有興趣,他充滿挫折。我們不應該這樣虧待孩子,所以一定要讓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堂課都有學習。」

劉十賢說:「戴上VR頭盔,身在國中教室的我,彷彿瞬間來到專業的拳擊館,新科技改變了教育體驗,讓學習這件事情再也不受時空限制。」除了用AI輔助學科,VR虛擬實境也在教室發揮無遠弗屆的學習體驗。

台南左鎮國中體育教師廖哲鋒說:「如果你只是單純地碰它,你會發現它上面寫了一個英文字叫weak,就是說你很軟弱的意思,所以你要真的要出全力去打他。」廖哲鋒說:「因為這個附近的體育資源非常地少,透過VR的話,學生就可以有一些不同的體驗。」

台南仙草實小教導主任洪琪琇說:「今天很高興要學習新的東西,是很有名的台南建城400年,去探索我們在300多年前,荷治時期的大航海時代。」洪琪琇站在攝影棚的綠色背景前,不過螢幕上她卻置身古色古香的古蹟迴廊,接下來老師要帶著學生,同遊400年前的安平古城。

虛擬實境融合其他科技也是新的教育模式,台南市白河區的仙草實驗小學,平均每個年級不到10位學生,是標準的迷你學校。2023年開始,他們和8所學校攜手推動線上共學,一次能夠擁有一大群的「同班同學」,讓孩子們好開心。

台南仙草實小學生吳彥呈說:「這些歷史的知識,本來在歷史課本就有學過,但是今天是實際走入場景裡面的感覺。」吳彥呈說:「我覺得有趣的是在用VR的時候,那個3D的感覺很真實,比用課本還真實。」洪琪琇說:「今天很高興我們用這樣的模式跟大家做互動,也歡迎小朋友可以一起去體驗台南的文史課程,那我們今天線上課程就到這邊,謝謝大家拜拜。」

台南仙草實小學生闕于茜說:「我喜歡今天這堂課,因為可以跟其他的學校做互動,聽他們發表的時候,覺得他想到的我沒有想到,那可能又是帶給我一個新的啟發。」

洪琪琇說:「偏鄉小校因為人數少,他(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同儕互動,所以利用這種共學的方式,他可以去感受鄰近學校我雖然都不認識,但是我們同樣在這個區域上學習。那這樣子的分享,會讓孩子有更多更多的學習,我覺得這是從孩子學習的閃光中,覺得是最大的成就感,我覺得當老師最快樂的,應該就是這個。」

科技助攻,顛覆對傳統學習的想像,教育要跳脫過去只能傳授知識的窠臼,老師的角色也會有點不一樣。黃國禎說:「很多人問我說,以後人類會不會被AI取代,我跟他說絕對不會被AI取代,可是你很有可能會被懂得用AI的人取代。」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說:「我們要翻轉我們的學習,生成式AI的資料量是人幾輩子都讀不完,人如果要跟電腦比填鴨式教育,我們是絕對贏不過它的。所以人現在更重要的與其是回答問題,不如是我會問好問題,人的腦子可以用在高度思考的獨立判斷思辨能力上。」

呂冠緯說:「學習知識跟預備考試這件事情,其實是AI家教可以幫很多忙的,學校總算可以往品格教育,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人,大家都覺得很重要,政策最需要引導的是教師培育的改變,是一個挑戰也是機會,越快轉得過這一關的國家,在下一波它會走在前面。」

AI科技引領時代快速奔馳,搭乘這班高速列車的,無論都會或偏鄉孩子,更需要教育工作者適時調整方向,帶大家持續前進充滿競爭力的未來。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