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竹客家文化套書 瞭解在地文史提升家鄉認同感

新竹市政府出版《我的新竹》客家文化系列套書第四本《豐美之城:宜居新竹日日靚》。(圖由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政府出版《我的新竹》客家文化系列套書第四本《豐美之城:宜居新竹日日靚》。(圖由新竹市政府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政府《我的新竹》客家文化系列套書出版計畫,內容以客語字及華語共同書寫,並加入客語辭彙註解與歷史大視窗補充說明,協助讀者理解客家語文、認識新竹重要據點的歷史沿革。近日出版套書第四本《豐美之城:宜居新竹日日靚》,完成全套套書製作,書中展現新竹多元族群的文化特色與人文底蘊。

竹市文化局表示新竹市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紋理、族群兼容並蓄的共榮城市,全市總人口數約四十五萬人,其中客家族群人口約十三點六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比例三十點四趴,其中東區及香山區為「客家重點發展區」,屬都會型客家聚落。為鼓勵多元文化互動與母語學習,透過出版客家文化系列套書,盼讀者從認識新竹開始,瞭解在地文史演進,進而提升家鄉認同感。

文化局指出,竹市人口結構年輕,教育是市府相當重視的議題,市府將持續強化各校軟硬體資源挹注。全套《???新竹》客家文化系列套書,將提供本市國小、國中鄉土文化教學教材使用,除了校園巡演外,針對書中場景描繪,市府將研議結合導覽走讀,辦理特色小旅行,走訪書中景點,感受新竹城市演進、品味客家文化之美,讓客語文化走入民眾生活日常。

文化局長錢康明表示,系列套書最終本《豐美之城:宜居新竹日日靚》,以生動有趣的插畫呈現各時期的生活樣貌,內容延續第三本《我城新象:摩登新竹跈風行》故事軸線,撰寫一九三O至一九八O年新竹城市發展與多元族群互動,帶出兩個家庭、兩代人物,從臺灣日治中期到二戰後四十年,新竹的人文與地景變化。透過時空背景的描述,展現多元族群的兼容並蓄與共榮發展,內容亦帶入社會變遷與城市發展,讓青少年讀者認識這座豐美之城的發展脈絡。

錢康明指出,《我的新竹》客家文化系列套書以青少年為目標讀者,內容針對竹市沿革進行文獻爬梳,套書第一本《竹城少年》曾與「戲偶子劇團」合作,將故事內容改編為客語布袋戲「阿元牯回家」,完成二十場次校園巡演,落實客家語言文化向下扎根。

套書第二本《九降風起》介紹新竹開墾歷程與族群關係,以描寫客家族群與閩南、平埔族及原住民之交流互動為主軸,刻畫出新竹城市之建設與開發,透過九降風的吹拂,在風中說著關於新竹的故事;第三本《我城新象:摩登新竹跈風行》,以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三O年為時代背景,講述故事主角客家籍阿風牯、閩南籍光仔及道卡斯族阿慧三人的友誼互動,以新竹為舞台,透過視角轉換,呈現摩登初起的新竹產生的新文化與新觀念,再現新竹族群與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局補充,歡迎對《我的新竹》客家文化系列套書《竹城少年》、《九降風起》、《我城新象:摩登新竹跈風行》、《豐美之城:宜居新竹日日靚》有興趣的市民朋友們,至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各分館借閱。更多詳情請至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網站查詢,或撥打1999為民服務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