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澳洲職場觀察:華人的天花板,究竟是什麼?

作者:Jen/南十字星下的煙火

前兩週去新加坡出差了幾天,參加公司亞太地區專案經理的培訓,和亞洲各個國家的同事相處了 3 天。期間因為有許多小組活動,所以把印度、日本、中國、香港、台灣、澳洲其他城市(我本身在雪梨工作),還有新加坡的同事都認識了一遍,總結了幾點觀察,在此與讀者朋友們分享:

澳洲與新加坡,有何關聯?

澳洲與新加坡,是兩個看似不相干,實際關係卻比想像中緊密的國家。許多澳洲人喜歡到新加坡工作,也有許多新加坡人會送孩子到澳洲留學,究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先從新加坡的角度分析。在和新加坡工作的朋友聊天中得知,因為當地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教育制度和醫療制度貼近英國,語言也是使用英式英語。澳洲同樣為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因此與新加坡均有上述的相似之處;加上澳洲的教育水平本來就高,也是用英語教學,還有星國人眼中所謂的「西方開放思維」,所以許多新加坡人傾向送小孩到澳洲念書。

而就澳洲的角度而言,會想要去新加坡生活,除了地理位置上,新加坡離澳洲很近,加上新幣和澳幣基本上是 1:1,所以澳洲人在新加坡生活完全不需要換算匯率。再者,因為歷史與移民之故,新加坡融合了許多國家的文化,這當中當然也包括澳洲。在當地商場除了各種亞洲品牌,也可以看到許多澳洲本土的品牌,這點真的是在其他亞洲國家都見不到的,就連我看見時也覺得相當驚訝。

在新加坡,可以左手拿著摩斯漢堡,右手拿著 Boost 冰沙,在 Harvey Norman 裡面閒逛家電。此外,也可以買到澳洲有名的 Toby’s Estate 的咖啡豆,泡上一杯香濃的咖啡配上新加坡的咖椰吐司當早餐──對一個長居澳洲的亞洲人如我,實在非常享受;而對澳洲人來說,則是多了一分親切感。

可以說,新加坡既填補了澳洲的不足,生活中也能讓澳洲人沒有太離鄉背井的感覺,加上地理位置相近、幣值和物價與澳洲大同小異,增加了生活的方便性。也因此,即使不是舉家搬遷到新加坡,過去度假或是轉機停留的澳洲人也相當多。

位在新加坡的 Millenia Walk 商場。圖/Jen 提供
位在新加坡的 Millenia Walk 商場。圖/Jen 提供

為什麼公司高層,都是澳洲與印度人?

再來說一下個人此次參與培訓的觀察。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總部位在矽谷的跨國企業,大部分管理亞太事務的高層都是澳洲人,究其原因,除去澳洲和美國一樣是以白人為多數的國家,母語為英語沒有溝通障礙外,通過這次去新加坡的培訓也發現了不同的原因。

首先,在東亞的文化裡,權力的限制對個人發展還是有著極大的影響。常常我們聽到這個人比較資深或是那個人是某某高層,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受到位階和權勢帶來的威嚴,以至於和他們想法不同時也不敢主動挑戰;甚至在和高位階的人相處時,也會用一種卑躬屈膝的敬畏心態,深怕自己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無法把他們當作一般同事看待。

我猜想會有這樣的心態,可能是因為亞洲民主化的歷史發展較晚,職場上與生活中,仍有威權時代的痕跡。就算臺日韓等國都已經民主化,但是根本的思維模式還是沒有完全跳脫出來。

在西方文化裡則不同,他們深知位階只是實力和經驗的證明,擁有特定頭銜不代表所有方面都很厲害,高層也就是一般人。也因此,所有人無論位階高低,在相處時都能像一般同事一樣自然。低位階的人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所畏懼,而高位階的人親和容易相處,也能採納多方意見。

長此以往下來,習慣這種文化的西方人,更能得到賞識和升遷,並且管理更高級的事務。這裡還要補充一點,據這次觀察,印度人也有著相似的思維,並且比白人更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努力,所以在近幾年也晉升得很快,許多著名的科技公司如谷歌和微軟,CEO 也都是印度人。

華人晉升的天花板,心態是關鍵

常有人說,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溝通能力,往往是華人晉升的天花板──這一點在培訓的 3 天裡,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證明。當然短短 3 天的培訓,參照價值畢竟有限,但多少也呼應了一些我過去在職場中經常遇到的現象:

培訓課程上,表現最突出的往往是澳洲人和印度人的組別,中國、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組別不是從來不發言,就是發言內容缺乏創意。當時有一個小組任務,是要根據客戶的要求,用身邊的材料新建一個文化中心。大部分的小組拿到要求就開始埋頭苦幹直到結束,在此期間,完全沒有跟客戶溝通,問他們目前的做法是否符合要求、有什麼要添加或改進的地方,直到最後結束前客戶來驗收,才發現自己做的根本無法交差。

語言固然是交流的障礙,畢竟只有澳洲和印度是用英語作為第一官方語言,但是很多時候,也是心態的問題。比如自己明明可以用流利的英文溝通,但是的確沒有想過要去詢問客戶,只是「照表操課」,把一開始拿到的那張客戶要求明細當作「聖旨」,執行完就結束了。

分享這些經驗,並不是要批評不同文化的優劣,而是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反省,希望能鼓勵讀者:如果我們可以試著走出固有的思維模式,溝通時盡量多詢問對方意見,之後加以分析,而不是每次接到任務後只是機械式地完成它們,那麼未來能爬到的高度,也許就會很不一樣。

別忘了:點子人人都有,如何運用得漂亮才是考驗。

新加坡樟宜機場新開的商場。圖/Jen 提供
新加坡樟宜機場新開的商場。圖/Jen 提供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的澳洲職場觀察:華人的天花板,究竟是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我在美國職場,遭下屬控種族歧視──人資尷尬:「其實亞裔的你,比黑人的她更弱勢」

歐陸工作生存守則第一條:戒掉動不動說「對不起」──在這裏「台式謙卑」不是美德,只會被認為好欺凌

作者簡介:

1995 年出生於台北,15 歲來到澳洲求學,之後畢業於雪梨大學資訊工程系。在五年就學期間有許多打工經驗,其中兩年在雪梨一間中大型補習班教授小學生數學,由此開始深度了解澳洲教育體制。2018 年初入職一家矽谷公司的雪梨分部做初級顧問,年底於同部門轉職為初級專案經理。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海霸王接85大樓 最快Q3點交
熱錢湧入 央行二度披露6月進場阻升台幣
為了退休後的工作 現在就要開始學習
台灣比日本進步?「2大優點」被推爆
完整認識比特幣 影響世界的公共帳本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