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看見日本神山地方創生的彩虹

工商時報【陳志仁野村總合研究所副總經理】 高中二年級的跨年夜,已經是1981年的回憶了,我們在宜蘭高中行義童軍團呂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大同鄉寒溪國小進行宿營活動。當晚,在下著雨的乙種山地管制區,戶外2度C的溫度下,伴著我們的是,透過當地小孩帶著我們揀拾林木所生起的營火。當晚在寒冷的教室裡領悟到,有家人一起的溫暖,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幸福。 去年五月,我在旅行中刻意造訪位於日本四國德島縣的神山町,匆匆一日的驚鴻一瞥。當國內正學習日本地方創生的標竿個案時,我覺得似乎應該再去一趟神山,看看是否可以讓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呢?我再度走過一條1984年興建的水泥橋,神山地方創生的故事卻有了不一樣的開始,橋旁邊的建設紀念碑,讓我看見了神山創生的「命中註定」。 這座水泥橋是神山地方創生「代名詞」─大南信也先生,家族在當地的一個營造建設案,是一座運用「農業油品附加稅」所蓋的橋。1990年東大畢業留學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大南信也,帶著妻子跟兩個小孩回到神山繼承家業,開啟了爾後20年運用私部門力量,讓神山成為「世界的神山」的心願。他的具體行動是引進外國設計師來駐留並且留下具特色的作品,以作為國際聯結的「地方藝術」建築。 大阪學者萩原雅也,在2014年提出「神山」跟隔鄰「上勝」兩個人口幾千人的「鄉」,在經歷超過10年以上的「農村創造」後,對地方造成的演變做了比較。報告中提出農村發展的「Key person」(關鍵人物)三層式架構,用來解釋神山擁有一位屬於第三層的大南信也,是擁有國際聯結能力的「Key person」,遠遠超過傳統靠人與人面對面的第一層及透過電話、文宣信件傳遞的第二層的「key person」們的感染力。因此,現在的上勝要靠神山的「Food Hub」餐廳來推動上勝的「地產地銷」。 1995年關西地區發生阪神大地震,促使國土韌性的問題被慎重的檢討,因此屬於靠近關西而不被地震影響的德島縣,對中央政府提出「衛星辦公室計劃」,建設德島縣的有線電視網路全面昇級為高速光纖網路,讓全縣住戶覆蓋在「1 GBPs(兆元級)」的高速上網涵蓋範圍內,不儘是日本第一的縣級網路基礎設施,也迎來了神山的第二波「移住」的風潮! 靠近經濟都市、但沒有被地震影響的場域,非常適合把「IT服務」的人才移動過去,而神山本身又擁有「好山好水」與建設起來的「國際藝術作品」,對於考量員工兼顧工作和家庭的企業,在作評估時會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提供「名片委外管理」的IT公司在2010年進駐了神山,成為神山矽谷的先頭企業。神山町訪談進駐企業,發表進駐前員工效率提升的報告,在隔年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慕名而來的企業在三年間高達1,000家,共計6,500人次造訪被大量關注的神山。 2014年安倍政府提出解決「人口減少問題」的地方創生政策,讓從事國際聯結的大南先生與16家IT公司的上百位年輕工程師們,好整以暇的迎接接下來第三波的「神山新移民」。地方產業觀光的公務員,辭掉公職後設立「IT防止鳥獸災害」公司;在東京大公司負責員工餐廳的營養師,辭去工作後設立農產品高去化率的「Food Hub」餐廳;橫濱的第二代麵包職人,把麵包店移到神山,製作使用當地酵母發酵的麵包,新的個案的發展已經多元到分不清楚到底是「來創生」還是「來發財」了! 對於開始發展地方創生,我再訪神山之後,理出了可以掌握的關鍵手法: 1.在地出身,具有國際串聯能力的「Key person」備受期待。 2.實際經營地方創生事業的人,不僅要親力親為,還要身兼數職,才能在地方人才與人力的不足下,透過自己的貢獻極大化來成就地方各項創生事業。 3.地方創生事業的價值,要像山谷裡一道色彩鮮豔的彩虹般,讓看見的人擁有「幸福感動」,而不是讓相關事業擁有與都市一樣的「營收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