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父親》 談與失智共存的可能

記者謝璿/臺北報導

失智老人基金會除長期服務失智長輩身心外,也積極向社會大眾宣導失智症預防及照護觀念,第四部自製電影《我親愛的父親》在金馬影展上深獲好評,基金會盼能透過電影,告訴民眾失智症的症狀及相關照顧據點等求援方式,更要向民眾傳達,即使記憶會因病症影響而消失,但深藏在心的愛永遠不減。

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臺灣失智人口逐漸攀升,然而仍有許多人對失智症一知半解,往往照顧患者就已身心俱疲卻還不敢求救。失智老人基金會繼《長情的告白》、《被遺忘的時光》、《昨日的記憶》後,再度發行失智症議題電影,這次有別於以往紀錄片的形式,透過你我身邊都可能發生的劇情,讓民眾看見失智症原來這麼近,而在公私部門合力下,一起認識、了解症狀,才更有助於打造失智友善社會。

《我親愛的父親》一片中,睿嘉原本為了工作忽略家庭,母親意外過世後搬回家中與父親同住,才發現從未珍惜過母親那永恆守候的背影,而父親的記憶力也漸漸消退。儘管努力想填起時間的黑洞,睿嘉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終將一點一滴消失在父親記憶中的事實。然而影片並不以悲傷為主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看見與失智快樂共存的可能,即使笑中帶淚,也要攜手走過無悔的每一天。

《我親愛的父親》劇照。(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我親愛的父親》劇照。(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