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後疫情時代 人們該如何進化?

2024人們所說的「後疫情」時代,人們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4人們所說的「後疫情」時代,人們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腦和雙手之間的協調者必須是心!」

1927年德國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開頭主題就以字幕的形式告訴了觀眾。如果看到這段還能記得《大都會》的讀者,那可能得關注未來這幾年的改變。

2500年前柏拉圖所言,任何一個城市無論規模再小,其實都一分為二。一為窮人之城,一為富人之城。都市化造就貧富界線如冰與火,如同電影《大都會》所描繪的,在同一座城市被分成兩個區域,藍領揮汗工作,富人則在上方享受無盡輝煌的城市生活。

如果說蓋洛威的《疫後大未來》像是當日下雨機率,吉蘭《2030世界變局》一書所預測的就是一周天氣預測。

都市將會是未來趨勢的縮影,在密集的市區加速進行;全球人口每周增加150萬人口,但很遺憾的卻將面臨無子世界,因為經濟衰退造成夫妻遲疑重大決定。生育率下降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未來可預見更加嚴重。

貧富差距的擴大仍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關乎台灣的是,都市化變遷除了導致貧富差距更大,密集都市化的島國將率先面對所有趨勢的衝擊。例如網際網路造成無差距的新國界,將原本國家大都市才有的行政資源弱化。貧富不均、國外創新科技引進或是肉品等,將你我推向極端,一邊是機會無窮,另一端則是備受剝奪。未來幾年大概是人類歷史的關鍵。如果氣候變遷趨勢持續,全球溫度上升,將會有八分之一的動植物種類數十年內絕跡。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疫情後最有感受的就是「兒子,你在我旁邊卻是最最最遙遠的距離」。

在未來這幾年,日常社交和創意將變得更加重要。大多數銀髮族和在職青壯年都需要面對高度的社交和創意技能。所謂的創意工作者就是「廣泛運用各領域的知識來解決特定問題」,而未來這幾年無論銀髮或是黑髮族群,只要符合「3T」:人才(Talent)、包容力(Tolerance)及科技(Technology)即可大受歡迎甚至贏來暮光之春。創意的重要性日益攀升,不再高高世俗化或是看不懂得後現代主義,未來城市也許充滿了挑戰,但最糟也不會比現在還要跑垃圾車更糟。

2024人們所說的「後疫情」其實定義應該是指疫情完結而新的時代又未到來。

新時代的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世代不斷循環的貧窮困境。隨著大都市即將面臨衝擊,宅男腐女的「沙發馬鈴薯」現象也跟著擴散,到了2030年肥胖人口可能將會超過飢餓人口。許多人在家工作或是無業,當然也導致了都會沙發馬鈴薯現象的加劇,這種現象對個人的健康和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未來的都市需要我們去適應社會層面的轉變,積極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改變語言和思維可以我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建設包括創新。

網路縮短了我們的距離,卻讓生活更加的孤立。這些挑戰雖然不像是冰河時期的大滅絕,但也許從另一個角度看更像是進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PCB廠創新局 攻半導體測試板
英業達 攻5G專網智慧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