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軟腳蝦私有建築物 需要階段性補強

「軟腳蝦建築物」若能善用內政部國土署「耐震弱層補強防災預防措施」,讓居民或商辦能夠於實施都更拆除重建或完整補強前,進行建物弱層補強施工,以盡速提升建築物耐震能力,或可避免下次地震災害的發生。圖/本報資料照片
「軟腳蝦建築物」若能善用內政部國土署「耐震弱層補強防災預防措施」,讓居民或商辦能夠於實施都更拆除重建或完整補強前,進行建物弱層補強施工,以盡速提升建築物耐震能力,或可避免下次地震災害的發生。圖/本報資料照片

0403花蓮大震災以來,餘震不斷,「軟腳蝦建築物」的倒塌事件又成焦點。這些「軟腳蝦建築物」類集合住宅與住商混合大樓,在都更共識取得不易前,若能善用內政部國土署「耐震弱層補強防災預防措施」,讓居民或商辦能夠於實施都更拆除重建或完整補強前,進行建物弱層補強施工,以盡速提升建築物耐震能力,或可避免下次地震災害的發生。

■軟腳蝦建築特徵

從1999年的921地震、2016的台南維冠、2018花蓮雲門翠堤,到本次花蓮天王星大樓等倒塌事件,皆屬「軟弱底層破壞而發生軟腳蝦建築物倒塌型態」。軟腳蝦建築物主要發生震害在1樓,通常因為商業使用及外觀要求,1樓樓層挑高牆面又較少,有時又將1樓樓層分間牆、隔間牆敲除,相對2樓以上建築物牆面少很多,產生1樓之地震抵抗力相對2樓以上較弱,以致於在大震來襲時應聲倒塌。

為協助民眾辦理弱層建築物補強、提升耐震能力,國土署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震中心)推動階段性補強技術,並已2019年9月起完成私有建築物階段性補強示範案例,供各界參考。私有建築物有以下條件之一,即可提出申請階段性補強:1、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結果危險度總分大於30分者;2、耐震能力詳細評估結果為須補強或重建者;3、經依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辦法第六條規定緊急評估有危險之虞,並已於建築物主要出入口及損害區域適當位置,張貼危險標誌(紅、黃單)者;4、經執行機關認定有補強必要者。根據本次震損建物評估發現,即使未張貼黃單建物,仍應進行建築物耐震能力來確認建物耐震能力,並依上述條件申請階段性補強。

至於補強方案有三種類型:一、補強方案A,其目標主要針對軟弱層施作耐震補強措施,補強經費相對精省。二、補強方案B,其目標不只補救軟弱層,補強位置最多可達全棟每個樓層,更能達到法規標準耐震力的8成以上。另三、補強方案C,則係針對透天住宅,如有地震受損或梁柱、牆等構造損壞,則採用本方案進行補強。

■階段性補強限制

房屋經階段性補強後,雖可大幅提升建築物抗震能力,避免地震來襲產生軟腳蝦形式破壞,但其耐震能力大部分只能提升至現有耐震標準80%。這點是負責執行階段性補強設計監造技師必須要告知民眾的,避免民眾期待過高而要求在下次地震來襲要完全看不到房屋輕微損壞,也建議國土署及國震中心在執行階段段補強民眾說明會時,充分告知階段性補強的政策目標及補強限制。

事實上,國震中心在花蓮執行補強案例顯示,此次花蓮強震後大多表現良好,只有小部分輕微裂縫,證明階段性補強確實可達到預期效果,除了增加專業技師信心之外,更強化災民後續參與階段性補強的意願。但還是要提醒民眾應有觀念:對位於活動斷層上的建築物,是否適合進行階段性補強,則需要專業技師針對個案進一步評估其效益,始能定案;並非一概而論的模糊觀念,反而造成誤解。

每次強震來襲,都是大自然給予民眾警告與試煉,考驗著民眾對於耐震安全警覺性及專業設計施工人員嚴謹程度,更是對政府政策的驗收成果。不論如何,以謙卑謹慎態度面對天災,是台灣島上每位島民,應具備的積極態度與正面思維,全島一命,無人例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看好經濟復甦不受疫情影響 澳洲央行最快明年2月 QE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