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備物資模式防缺藥 邱泰源允再生醫療嚴格審議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陳婕翎台北18日電)缺藥問題頻傳,衛福部長邱泰源告訴中央社,藥品是戰略物資,將召集專家盤點缺藥原因並討論對策;至於甫通過的再生醫療雙法,他表示從嚴審議,以守護人民生命與財產。

近年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俄烏戰爭等影響,不只台灣,國際間也發生藥品供不應求。今年以來,包含過敏性鼻炎用藥的莫鼻卡藥品、愛特淚人工淚液等傳出缺貨,去年更一度發生軟便劑氧化鎂缺貨,及第一線複方抗生素Amoxicillin與Clavulanate因使用量增加出現短缺。

最近缺貨的是生理食鹽水,由於輸液市佔率達7成的永豐化工因嚴重違反PIC/S GMP製藥規範,加上許可證到期,遭勒令關廠,讓醫界尤其洗腎門診擔心斷貨,衛福部只好啟動專案進口,緊急從馬來西亞等國進口。

衛福部長邱泰源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缺藥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缺料、有些說是盤商囤藥,也可能是像這次永豐一樣,是雞蛋都放在同個籃子裡導致;還可能是藥價不合理,自己過往當醫師時,也遇過因國內藥價低於新加坡等國,導致藥廠不願意鋪貨。

「像抗生素等藥物,是戰略物資,戰略物資就不能缺。」邱泰源說,衛福部也將用最嚴肅的態度,以戰略的眼光,召集相關專家整體研議、盤點,瞭解缺藥的真實原因,進行處理。

他說,這次輸液事件後,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已跟食品藥物管理署展開討論,擬修改法規,避免再次發生相同問題。

再生醫療雙法包括「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條例」6月初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生技業者期盼能塑造再生醫療產業成為台灣新「護國群山」;醫改會則呼籲,應儘速更加完善民眾知情權及救濟。

邱泰源表示,站在臨床醫師立場,當然希望能讓民眾用合理價錢得到救命機會,自己則盼持續扶植本土已經投入研發的企業能繼續研發;因此,較重視如何守住人民的性命和財產、扶植本土企業,及讓從事這方面的醫療人員獲得智慧財產權等回饋3方面,讓醫療科技持續進步,讓有需要的人隨時可用。

不過邱泰源坦言,相當擔心其中再生醫療審議會功能較弱問題。他指出,再生醫療涉及巨額金錢,需要嚴格審議,否則恐讓輸入業者在5年許可證到期後,換公司持續輸入效果不佳的再生醫療製劑,因此將盡力彌補法有未逮之處,以保護人民生命權和財產權。(編輯:陳清芳、李亨山)1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