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以哈衝突對烏俄戰爭影響 國際矚目

◎李俊毅

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10月爆發,美國及其友盟是否將焦點與資源投注以色列,而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引起國際關注。烏國總統澤倫斯基9月下旬的訪美行程中,承認各國援助遞減,他也感到難以堅定友盟的信心。因此,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於11月20日突訪基輔,以行動宣示,美國持續援烏抗俄的立場。

儘管如此,以哈衝突對烏俄戰爭的影響,並不僅限於各國有形的援助,亦包括無形的敘事及理念。民主國家在烏俄戰爭中展現高度團結,按理說是不容許修正主義國家,以戰爭方式侵害另一國的領土主權。支持烏克蘭就是鞏固民主國家的安全,因為若俄羅斯贏得戰果,後續勢將對波羅的海與中東歐造成威脅,而印太國家則憂慮中共以武力遂行其主權聲張。以哈衝突之初,許多國家同情以色列,亦出於類似的理由。哈瑪斯以恐怖攻擊殺害1200名無辜民眾,是國際不容許的;對哈瑪斯的妥協(如停火協議),也可能引發其他行為者群起效尤。

然而,以色列持續轟炸加薩走廊,誓言肅清哈瑪斯,導致大量傷亡。據稱,以國的行動造成超過1萬3300名巴勒斯坦民眾傷亡,其中包括5600名兒童與3550名婦女,引發人道危機,以及戰爭罪的批判,削弱國際支持以國的正當性,迄今已有約10個國家,中斷與以國的外交關係或召回其大使;各國內部停火與聲援巴勒斯坦的呼聲,所在多有。

更重要的是,國際譴責俄國在烏克蘭布查的大屠殺、蒲亭因遣送烏克蘭兒童至俄羅斯,而涉犯戰爭罪,並被國際刑事法院追訴;同樣的,以色列當局在加薩製造的人道危機,是否也應被究責?否則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在人道問題上,將被認為有雙重標準。

當然,烏俄戰爭與以哈衝突的情境不同。各國支持以色列有其安全與戰略的考量,停火或終戰,恐讓哈瑪斯有喘息與再集結的空間,進一步助長哈瑪斯與其他國家採取激進行動,甚至無法讓人質早日獲釋等。這些考量和現實的人道危機如何權衡,已是難解的困境。在大國競爭下,更給予修正主義國家操作的空間。報導指出,俄國將操作美國對於烏俄戰爭與以哈衝突,在人道危機的立場不一,以破壞民主國家在道德面的立足點,使蒲亭免於國際法的起訴。俄國的操作未必成功,但此事凸顯戰爭的敘事與由此衍生的法律問題,既影響國際輿論,也攸關各國的立場與戰事發展。

(作者為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