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北約掌波羅的海 俄防衛壓力陡升

◎汪哲仁

俄羅斯總統蒲亭2月29日在聯邦議會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提及俄羅斯戰略核武力量處於全面戰備狀態。儘管這並非蒲亭首度提及核武威嚇,仍在國際媒體引發眾多討論。

就俄羅斯角度而言,雖然俄軍在當前壕溝戰略占上風,但來自北約的壓力卻倍增。隨著芬蘭與瑞典陸續加入北約後,波羅的海實際已成為北約的內海,等同封鎖住位於波羅的海的俄羅斯北海艦隊,雙方邊境遽增千里,使俄羅斯北境國防壓力陡升。此外,去年底瑞典和美國簽署新的國防合作協議,開放美軍使用瑞典境內17座軍事基地,芬蘭隨後也簽署協議,向美軍開放15個基地。未來北約是否會在瑞典或芬蘭部署核武,更是挑動俄羅斯的神經。

為此,俄羅斯重新調整西部軍區,將之「一分為二」,成立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兩個軍區;2014年從西部戰區獨立出來的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則併入列寧格勒戰區。

俄國面臨的另一項壓力,是北約派兵烏克蘭。目前烏俄戰爭結局大致有兩種可能:其一,烏克蘭在西方軍援不足下,讓俄國取得某種形式勝利;這不僅將造成歐洲動亂,也鼓勵中共、伊朗和其他反西方國家野心劇增,並最終導致二戰後「以規則為秩序」的全球戰略挫敗。其二,北約擴大與加速對烏克蘭的支持,以防止上述情況發生。對烏軍援不僅須在數量上增加,且質量也必須改變;向烏克蘭派遣軍隊,即可視為一種質的改變。

雖然法國總統馬克宏不排除北約派兵至烏克蘭的談話,遭許多歐洲盟友反對,但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提及,若烏克蘭戰敗,北約將被捲入烏俄戰爭中。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也認為,許多在一開始不預期會被交付給烏克蘭的重型、長程武器,已陸續用於烏俄戰場,因此,未來是否派兵參戰,確實無法排除可能性。

北約軍事科技高於俄羅斯,因此核武成為俄國力拒北約的殺器。烏俄戰爭後,蒲亭多次提及動用核武的情境,如2022年9月言及俄羅斯若戰敗將引發核災;2023年10月則提到使用核武的兩個時機:俄羅斯遭核攻擊後的反擊,以及國家生存受到威脅。此次,蒲亭再度祭出核威脅,除了應對北約新一輪的擴張,也意圖透過這種說法,打消西方對烏克蘭進一步的軍事支持,以維持目前戰果。俄羅斯何時或是否會動用核武,外界持續審慎評估,而以目前俄羅斯與北約對峙的情況觀之,核戰風險持續升高。(作者為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