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強化單兵防護 3級抗彈裝備為主流

◎蘇紫雲

鐵甲武士在冷兵器時代即開啟矛與盾競爭,全身盔甲可提供較佳防護,但重量嚴重影響機動力,以盔甲防盾著名的羅馬重步兵,即曾多次遭機動力較佳的輕步兵擊潰,凸顯軍備設計所需綜合考量要素。近日,有民代進行抗彈板測試,引起仁智互見討論,公眾參與國防事務值得鼓勵,但部分錯誤解讀恐影響民心士氣,誤導輿論,須客觀檢視。

15公尺近距可抵擋高速步槍鋼芯穿甲彈的防彈衣,重量較3級抗彈材重約3公斤以上,致單兵負荷加重,故除特殊任務著用外,各國野戰部隊並未普遍配發,主因是抗彈衣的設計與作戰需求選擇,須綜合考量戰場需求與裝備重量,因此,民間以單一近距離射擊判定抗彈材性能,有誤導之虞。基於現代材料科學發展,主要國家部隊的個人防護材仍以3級抗彈為主流,就是考量風險因子、重量、機動力、戰術動作的綜合因素。此適印證,裝備發展「三角鐵律」,即機動性、防護性和殺傷力之間的權衡。以美國陸軍為例,防彈衣的配置係依不同戰場,以不同抗彈板模組化彈性對應;而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的重型防彈衣是否合宜,亦引發重新審視,甚至早在2011年的《國防授權法》,便已專章要求減輕防彈衣重量,主因在於「新美國安全智庫」研究所指出,現代美軍步兵單兵負荷已達54.8公斤,導致單兵過度疲勞。

依生物力學分實驗證明,荷重會使士兵頭部向下傾斜,導致戰場認知能力、反應能力和決策能力下降,進而影響射擊和反應時間。其中又以防彈衣的影響最為明顯,其提供了先進保護,代價卻是士兵的表現。防彈衣厚重又悶熱,會增加士兵的熱負荷,此在炎熱環境中尤令人擔憂;且會降低吸入氧氣的能力,形成呼吸肌負荷,更容易疲勞,運動耐力也會受到限制。若不分狀況著用,會增加整體負荷,進而限縮單兵對周遭的能見度,降低態勢感知能力。

美方智庫的研究更直指,士兵生存能力不僅是防護力,還包括態勢感知、機動性和殺傷力;戰場上,提早發現敵人,先發制人,是保證士兵生存的最理想情況。再據醫學雜誌《創傷》軍陣醫學專文統計,野戰環境下傷亡,30%為槍傷、48%是砲彈破片、其他為鈍挫或燒燙傷;依近代步兵戰鬥統計,98%交戰距離介於100至300公尺。綜上,兼顧風險、作戰需求、裝備重量綜合考量,3級抗彈裝備便成為主流。

據此,國軍選擇3級抗彈能力的單兵防護裝備,便是基於單兵系統綜合考量,以在守勢作戰、防護力、單兵承載力取得平衡;後續於材料科學進步、可避免重量過度增加情況下,再逐步提升為4級抗彈裝備,乃係符合軍事科學之決策。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