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強化國防實力 反制中共複合式威脅

◎蘇紫雲

中共外交事務發言人日前答覆國際媒體詢問時,竟指稱我國舉行「漢光演習」為其國內事務,企圖在國際法及國際宣傳上,矮化我國國格,並將國家合法之軍事自衛行動扭曲窄化為「以武謀獨」的情緒語言,此為北京向來結合法律與宣傳之國際戰略敘事之複合戰術,企圖減損國際對我支持,並造成臺灣內部分岐。

武裝衝突既殘酷又具破壞性,人們都希望避免,但實際上,所有災難係戰爭強加於人們,此即為哲學家所稱「你對戰爭沒興趣,但戰爭卻對你有興趣」。戰爭亦會引發一系列複雜的道德和法律問題,諸如極端和平主義者對戰爭問題的認定,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暴力,均為不道德的,戰爭總是比其他選擇更糟,和平總是更好,故而反對任何戰備。惟此非普世價值所認同,因人們都希望和平,但須同時思索表面和平的代價是什麼,特別是面臨民主與自由將遭到剝奪的代價。

進言之,對戰爭道德正當性的思考,在東西方文明中都有長期論述,東方包括老子哲學「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荀子《議兵》強調「兵者所以禁暴除害,非爭奪也」,說明武力雖是最後手段,但仍需為兵備之守;又如希臘哲人所言「汝欲和平,必先備戰」,西元5世紀初時,北非基督教主教奧古斯丁概述戰爭倫理思想「正義戰爭」的核心要素,指出一個關鍵區別,即「問題不在使用武力本身,而是其動機和意圖」,此充分說明戰爭與和平的抉擇本質,以及武力使用的正當性。如進行中的烏克蘭防衛戰,依「正義戰爭」標準,俄國對烏國的入侵缺乏合法性與正當性,加上莫斯科政權的無情專斷,因此,基輔的軍事抵抗,在國際法與道德上合情合理並普獲支持。

易言之,烏克蘭的抵抗,可使蒲亭政權及其他試圖效法之人,不敢重複侵略性軍事冒險行動,或至少產生嚇阻效應。此適可區隔盲目鼓吹不抵抗悖論,反而會鼓勵侵略者,進而導致戰爭;亦為國際法承認國家武裝自衛權主因,正如荀子所述「城守不攻」,面對入侵時,為維持國家生存,自須使用武力加以排除,如同生物體免疫系統之白血球與抗體排除細菌入侵般;此一基於「自然法」原則所衍生之國家自衛權,為各國所承認並奉行。 據此,面對外來威脅,政府跨部會與國軍戮力強化自衛能力之責任與義務,不容扭曲和輕忽,因其乃維持中華民國生存之重要目標。(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