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強化飛彈防禦 有助取代核武發展

◎蘇紫雲

冷戰在90年代結束後,人類以為終於擺脫核戰爭威脅,贏來和平紅利;豈料30年後,新一輪核競賽再起,且因中共大幅增加核武及北韓擁有核武造成的擴散效應,打破既有核平衡,呈現潛在不穩定性,對區域安全、乃至全球趨勢都造成衝擊。

先是北韓成功試射新型「火星17」洲際飛彈,各國由其射高6千公里推測,其具備1萬5千公里打擊射程,可涵蓋美國全境。然受制化工科技不足,平壤無法產製固態推進劑,因此採用液態燃料推進,發射前灌注燃料極為耗時,易遭先制打擊摧毀,故其長程核武打擊能力僅具象徵意義,未構成實質威脅。

相形之下,中共具備完整核工產業及各類基礎科技,其東風41型洲際飛彈、巨浪-3型潛射彈道飛彈採用先進固態推進劑,具快速發射能力且射程可直攻美國本土。而美國最新版《中共軍力報告》更預估,其至30年代將擁有逾1500枚核彈頭,屆時,將兼具足夠彈頭數量與投射能力,可把守勢核戰略轉為攻勢,改變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亦即可遂行主動的核脅迫以獲取利益,或阻卻其他國家干預特定事務。

接續,美國空軍最新銳的B-21匿蹤轟炸機橫空出世,代表身為核武超強國也多所準備。B-21採用各類最新科技,包括材料科學與氣動力相互搭配,號稱可迴避廣域的雷達頻譜,深入敵方如入無人之境,突穿敵防空網後,再以傳統彈藥或核彈進行打擊,以確保美方核優勢,應對新的核威脅。

美「中」與北韓在短時間內接連推出的核武投射載具,反映出各自的戰略思維。北韓、中共為集權體制,武力的使用在內部無制衡與監督力量,因而被視為高度威脅;美國則受國會約制,但其重整核武,被視為自由世界的保障。美方快速強化核武戰力,除為壓制新興威脅外,也在確保其延伸嚇阻的有效性與對盟國「核保護傘」之承諾,以減緩同盟國發展核武的誘因。據此,中共若想藉擴大核武力量在未來得以脅迫民主陣營國家,可能徒勞無功,就如同擁6千枚核彈的俄羅斯,戰術上難以使用在烏克蘭戰場,且若率先使用核武,必得面對美國與北約報復性打擊壓力,故核武始終無用武之地。

然而,在各類新型核武載具增加、俄國拒絕與美國進行核武談判情況下,人類的確又再次面臨核戰陰影。所幸現代飛彈防禦系統提供了另一選擇,包括日本、南韓等被視為潛在核武裝國家,皆已強化飛彈防禦能力,以應對新的核武威脅。易言之,飛彈防禦的地位可部分取代發展核武的動機,具高度戰略價值,避免進一步的核擴散,並有助國際政治的穩定與安全。(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