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歐洲天空之盾倡議 整合盟國防空戰力

◎許智翔

烏俄戰爭澈底改變了後冷戰時期的歐陸安全環境。歐美各國在蘇聯解體後不斷裁軍,將武裝部隊逐漸轉型為以反恐、維和與國際任務為主的輕裝單位;就地面部隊而言,在這種情況下,不論裝甲、火砲還是防空單位,都因為威脅與需求不再,被大幅裁減、甚至裁撤。

烏俄戰爭爆發後,歐陸各國意識到必須重拾軍事作戰能力,防空能力更是一個重點項目。在各國都亟需強化防空之時、尤其面臨俄羅斯在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9K720「伊斯坎德」短程彈道飛彈等威脅的情況下,德國總理蕭茲去年8月提出「歐洲天空之盾倡議」(ESSI),並在同年10月由德、英、荷蘭、比利時、挪威、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等15國共同簽署啟動。隨後,丹麥與瑞典在今年2月加入,7月更增加了身為中立國的兩個新成員:瑞士與奧地利。

ESSI的目的,在於各國聯合採購防空系統,強化北約整體整合防空系統能力。由於參與ESSI的國家多屬北約成員,原本就有相當程度的C4ISR與共同作戰圖像等能力整合,在未來空防作戰需求下,可更有效協同作戰、強化效率。此外,共同採購防空系統,對軍工產業而言將是極具吸引力的巨大訂單,歐洲各國則可藉由共同採購,降低成本。

根據目前規劃,ESSI在中短程、中長程方面,將分別選擇在烏克蘭受到極高評價的德國Diehl「IRIS-T」防空飛彈、美國RTX(原「雷神」公司)的「愛國者」飛彈,並選擇以色列的「箭3」飛彈作為長程反飛彈系統的主力,皆是目前能盡快形成戰力的最先進飛彈系統。

ESSI的立意與前景,儘管有益於歐洲國家快速形成共通的強大防空戰力,並且得到了近20國的支持,然而仍有對抗聲浪出現。目前,法國、義大利、波蘭等重要北約國家仍未加入,其中法國對該倡議採用多種非歐洲武器的決定,抱持嚴重疑慮。對法國總統馬克宏而言,如此的選擇顯然與其對歐洲「戰略自主」的宗旨背道而馳。此外,馬克宏與蕭茲在諸多政治議題上的針鋒相對,導致德法關係緊張,相信也是法國仍未加入ESSI的重要因素。而法國與義大利合作研發採用的SAMP/T Mamba防空飛彈未被選上,顯然也影響該兩國的決定。無論如何,類似ESSI的多國合作武備採購方式,已是烏俄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北約國家多次採用的合作架構,未來此種方式也將大幅影響歐洲的軍事能力,以及軍工產業的重建。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