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歐盟強化自我防衛 共建安全環境

◎董慧明

自芬蘭於去年成為「北約」正式成員國後,瑞典日前也獲匈牙利批准,躋身第32個成員國。這個自二戰和美蘇冷戰結束後,對歐洲、北美洲因共同實現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衝擊,改變了北約整體安全環境,其防衛能力與合作立場,對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更是舉足輕重。

為提升嚇阻力,應對潛在威脅,北約「同盟精神24」(Allied Spirit 24)軍演將持續進行,為期一個月。此次演習由美國第7軍團訓練指揮部主導,以德國陸軍第41裝甲擲彈兵旅為核心,搭配英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立陶宛、克羅埃西亞等國地面部隊,共約6500人參與,凸顯盟軍捍衛「北約」東翼安全的承諾。

「北約」的團結與實力,確為歐洲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支柱。然而,受到國際安全環境愈趨複雜嚴峻,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因素影響,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也意識到強化自身國防安全的重要性。對此,「歐盟執行委員會」近日公布《歐洲國防工業戰略》(European Defence Industrial Strategy)和《歐洲防衛投資計畫》(European Defence Investment Programme)兩套方案,旨在強化歐洲國家的自我防衛能力,並增強歐洲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希冀在2030年前,歐盟境內的軍備採購占歐洲武器貿易市場35%,試圖改變歐盟國家長期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和進口武器的現狀和心態。

歐盟國家意識到過去幾十年來,長期在「北約」架構下並肩合作的「和平紅利」年代已結束。尤其,當俄「中」等威脅與日俱增,要維護歐洲長期的安全與發展,除須與「北約」密切合作,更要謀求成員國間的團結一致,共同加強國防安全合作,以提升整體防禦能力。在實際作法方面,首重改變由成員國單打獨鬥應對複雜安全環境的現況,特別是各國各自為政採購武器的模式,不僅缺乏效率,也不利於戰力整合。因此,歐盟將設立「防衛工業整備委員會」,以促進成員國的聯合採購機制。

儘管未來仍有包括相關經費的籌措、補貼,以及各成員國國防預算編列不均衡、決策效率與相關機構的職權仍待商榷,惟歐盟建立歐洲防務整合的概念已然成形。透過共同投資於國防科技研發、促進軍事裝備共享與採購,歐盟希望提升國防科技工業效能與競爭力,強化防衛能力,減少對外依賴。

臺灣在亞太地區處於地緣政治與安全挑戰的最前線,除應持續深化國防科技研發與國防產業發展外,亦應把握與國際友盟國家合作的契機,應對中共軍事威脅和安全環境變化,共同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