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瑞典入盟 強化北約防線實力

◎許智翔

匈牙利國會26日舉行投票,以188比6的表決結果,批准瑞典申請加入北約,掃除最後障礙,將在不久後,正式成為北約的第32個成員國。

瑞典參加的最後一場戰爭,是1814年的瑞典和挪威之戰;該役之後,該國維持長達200餘年的中立,未曾涉入任何一場戰爭。長期以來,瑞典維持親西方的態度,不僅採用先進的北約裝備,如德製豹2戰車,也提供給西方國家多種先進的軍事裝備,如「射手式」輪型自走砲、JAS-39戰機等,亦積極與北約及區域夥伴盟國進行演訓等軍事合作。烏俄戰爭爆發前,俄羅斯也經常對瑞典、芬蘭等國與北約進行聯合演訓,表達激烈抗議,甚至以激烈行動加以回應。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澈底改變前述親西方中立國家的輿論及戰略選擇。戰前,瑞典與芬蘭等國民意,僅少部分支持加入北約,如2020年的一項民調中,瑞典僅27%民眾支持。戰後,使瑞典不結盟與中立的策略澈底改變;2022年5月的調查顯示,支持瑞典成為北約會員國的民眾,急遽上升到58%,顯示歐陸再次發生大規模戰事,對該國民眾造成心理衝擊的影響。

持平而論,儘管兵力數量不高,然瑞典擁有極高水準的國防武力,不僅使用最先進的軍事裝備,其軍工產業也在西方占有一席之地。未來成為北約會員國後,可望強化歐洲盟軍在北方防線的實力,並進一步強化對俄國在波羅的海活動的嚇阻,然而北約仍須面對諸多安全的挑戰。

首先,作為最後一個批准瑞典入盟的國家,匈牙利的奧班政府仍維持對俄羅斯與中共的友好態度,在西方世界中,匈牙利的態度經常成為爭論焦點。其次,長期以來,北約的集體防衛概念集中於其公約第5條,即任何締約國遭受武裝攻擊時,視為對全體會員國的攻擊,應採取包含武力在內的必要行動加以回應;而其公約第4條也強調,一旦締約國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遭受威脅時,啟動共同協商。然而,現今各國面對的混合戰或灰色地帶行動,經常是處於武裝攻擊外的各種侵犯與騷擾活動,並透過「切香腸」(salami-slicing)的方式,一點一滴蠶食鯨吞,得到發動者所欲達成的政軍目的,並測試盟國的紅線、加以挑戰。

《北大西洋公約》自訂定以來未曾修訂,恐無法有效應對現有混合式的安全威脅與挑戰。在此情況下,西方各國仍有必要重新評估及反思,並調整其武裝聯盟對於安全挑戰的回應,方能在獨裁國家以綜合手段步步進逼下,取得主動權,並維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