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安全機制 共創和平繁榮

◎董慧明

在國際局勢因烏俄戰爭未歇,以及中共頻繁以軍事活動挑釁造成區域不穩定之際,由美、英、法、德、日、加、義所組成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將於19日在廣島登場。此次會議聚焦「無核武世界」主題,並將廣泛討論烏俄局勢、中共威脅、全球經濟、供應鏈風險,以及氣候變遷、糧食安全、人工智慧規範等重要議題。作為能夠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重大問題發揮關鍵作用的國家,G7峰會的成果和後續影響深值關注。

同一時間,位於亞洲另一端的中東地區,則由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東道主,在該國第二大城吉達舉行第32屆「阿拉伯聯盟」峰會。此次會議最受關注的,就是因內戰而遭停權、孤立12年的敘利亞,重新獲得阿拉伯國家接納,將重返聯盟,透過對話機制尋求外交關係正常化,以及經援重建國家的契機。連同在3月時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兩國恢復邦交,可見長期以來陷於宗教教派紛爭與種族交戰危機的中東地區,正顯露出和解曙光。波灣國家外交新局面,具有形成區域戰略自主的重要里程碑意義,未來也將對世界安全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從這兩場位於地緣東、西兩端舉辦的領袖級高峰會議,即可看出亞洲在全球安全、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首先,亞洲地區已成為全球安全挑戰和衝突的主要熱點,包括中共加速擴張威權勢力、北韓核武問題、南海爭端、恐怖主義威脅,皆是和平穩定的挑戰;然而面對各種複合式安全威脅,亞洲地區也建立許多國際多邊安全機制,為促進安全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重要平臺和機遇。亞洲地區更是世界主要大國權力競爭最激烈的要域。無論是地區事務、經濟發展,或是軍事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其定位至關重要,對於全球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不論是著重於權力平衡、安全保障和現實利益的追求;抑或是透過合作和規範建構實現共同利益、和平發展,皆面臨在國際體系中的國家行為勢必受到多重因素牽動之共同情境,必須靈活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基此,在面對亞太地區安全的高度複雜與不確定性,以及中東地區初現的謀和時機,仍不能輕忽地緣政治矛盾、戰略互疑和文化衝突等潛在不安因素。

國際社會持續透過外交手段和國際對話來增進合作共識,而臺灣作為亞洲重要的經濟體和民主國家,更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安全機制,確保國家安全與利益。尤其在面對地緣政治紛擾和中共對臺的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打壓,更應借助國際社會和民主友盟的支持力量,齊心應對地區安全挑戰,追求共同繁榮目標。(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