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美「中」印太海洋戰略爭霸 牽動全球局勢

◎董慧明

在地緣政治領域中,著名的海權理論家馬漢曾於1890年發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提出「制海權」論點。該理論聚焦於國家控制海上交通線、海岸線和海上資源,以及確保在海上自由行動的能力。海上實力對於國家的繁榮與安全至為關鍵,且是實現強國戰略目標和利益的不可或缺條件。如今,檢視美「中」兩國在海洋上的戰略競爭態勢,亦是如此,成為兩國發展和安全戰略的重要指標。

儘管過去美國將外交戰略焦點投射至亞洲內陸的中亞和中東地區,以遏制俄羅斯和中共的擴張勢力,惟並不表示美國已轉移對海上權益的關注。尤其在印太地區,包括南海、太平洋上的第一、二島鏈,仍是美國海洋戰略的核心。無論是強化與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的軍事同盟關係,抑或推動國際安全機制,如「四方安全對話」(QUAD)、「五眼聯盟」(FVEY)、「澳英美聯盟」(AUKUS)等,這些舉措皆在保障印太地區的戰略優勢。

今年4月,韓國總統尹錫悅和美國總統拜登聯合發表《華盛頓宣言》,同意在韓國部署美國彈道飛彈核潛艦。此外,美國在日本、關島、夏威夷的駐軍基地,亦持續強化防空等安全防禦能力。位於東南亞的菲律賓,同樣在4月同意新增4座位於呂宋島卡加延省、伊薩貝拉省,以及巴拉巴克島巴拉望省的基地,供美軍使用,以有效掌握共軍在南海、臺灣南方海域的動態。近日兩國舉行為期12天的「齊心協力23」(exercise Sama Sama 2023)聯合演習,並有英國、加拿大、日本派兵參加,進一步顯示多國共同維護區域安全與穩定之堅定決心。此外,英國軍工企業貝宜系統(BAE Systems)已和政府簽約,開始為澳洲建造新型核動力攻擊潛艦,目的亦在遏止共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不斷擴張的軍事力量。

中共積極擴張海洋霸權野心,在亞洲地區已躋身海上強權,且隨著海軍將軍事戰略從遠海「護衛」改為「防衛」思維後,經常派出航空兵、各型艦艇在東海、臺海、南海進行反潛、反介入演訓。特別是中共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無非是要對我國和區域內主要國家採取高張力的軍事威脅。除了耀武揚威,共軍也派出「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戚繼光號」訓練艦,赴南太平洋島國、東南亞國家執行人道醫療、遠海實習等軍事外交任務。中共對一些開發中國家發動軍事柔性攻勢,但其籠絡示好,難掩對外擴張勢力的政治野心,而在與美國爭奪地區事務的主導地位。

美「中」在海洋戰略上的競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議題之一。美國加強與盟友的合作,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機制,以維護在印太地區的海洋優勢。中共則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也將建設海洋強權納入戰略目標,並且透過加強海軍建設、發展海洋經濟和捍衛海洋權益等措施,加以實踐。然而,當雙方都積極增進海上力量,爭取在印太地區的利益和影響力時,長期的海洋資源、貿易和航運等競爭,勢將對區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的戰略較量,區域內各國皆應加強安全合作與對話。我國更須提高自我防衛能力,共同維護和平與穩定。(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