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森窗口」來臨 AI戰機美中大較量

不久前美國空軍部長肯達爾成功試飛一架由AI控制的F-16戰機,這對台海安全甚至全球的重要性都非比尋常。要理解它的戰略意義,須從看似不相關的「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談起。

所謂「戴維森窗口」,是指2021年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的戴維森上將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在2027年具備攻台能力。這觀點就很快成為美國政界、學界與軍界的共同意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軍方使用的是「窗口」(Window)這詞彙,而不是「時間表」,為什麼?

所謂「窗口」,是「機會之窗」(A window of opportunity),指可以做某事的一個短暫時機或可能性。因此「窗口」這詞彙包含著前、後兩個時間概念:第一個時間點前做不到,超過第二個時間後也做不到,只有在兩個時間點之間才有機會。美軍使用「戴維森窗口」,意味著他們認為解放軍動武的機會之窗在2027年開啟,但在未來的某年將關閉。原因是什麼?就耐人尋味。

雖然美國軍事資產是中國數倍,無論性能與數量都遙遙領先,但平時武備是一回事,打仗是另外一回事。中國軍事技術和美軍差距不大,美中開戰很容易像烏克蘭戰爭一樣打成拉鋸戰、消耗戰。而只要打成消耗戰,中國製造高性價比的優勢就會出現。

武器平時是資產,戰時是耗材,精密、昂貴的武器禁不起消耗,反不如壞了就換的廉價品好用。俄、烏軍第一線最好用的無人機,卻不是軍用的「柳葉刀」或「彈簧刀」等滯空彈藥,而是民用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穿越機。這些配備攝影鏡頭的4軸無人機用途廣泛,吊掛炸彈後同樣有高殺傷力。而且組裝容易,能快速生產,價格才1、2千美金,禁得起每個月上萬架的消耗,因此大受歡迎。而俄、烏軍組裝的FPV,零組件大都來自中國。

從2018年,美軍即開始推動「下一代」(Next-Generation)概念的軍事建設。包括空軍的下一代空中優勢計畫(NGAD),海軍的下一代整合動力系統(NGIPS)、下一代巡防艦、下一代飛彈驅逐艦、下一代兩棲運輸艦,陸軍的可置換載人戰鬥車輛(OMFV)、未來遠端突擊機(FLRAA)、未來垂直起降飛機(FVL)…等等。目的不僅是讓美軍更新老舊的武器系統,還要把美國軍事科技層次,拉高到領先中國一個世代。因為軍事技術有「代差」,才可以在戰場上取得絕對優勢。

美軍於是砸大錢,國防預算中的研發經費不斷走高。2022財年的1120億美元已是美軍新武器技術研發和測試評估的歷史新高,2023財年增加到1301億美元,2024財年再增加到1450億美元。這只是美軍研發經費,金額就約是台灣國防預算的8倍。

理想與現實的拉鋸讓許多武器系統遲遲難以定案,預定2032年即有成果的目標恐將延後。沒錯,美軍原本預定關閉「戴維森窗口」的時間是2032年,但現在很少提及。

這就凸顯肯達爾成功試飛由AI控制的F-16戰機,為何那麼重要。美軍2018年啟動的「下一代」武器系統研發沒有理論指導,但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的經驗顯示,未來戰爭的「無人化」樣貌卻很明晰。各軍種在發展「無人載具」之後,利用人工智慧(AI)協助操作武器系統可能成為趨勢。

這表示將AI引入武器系統或軍用AI的運用,或許將成所謂「下一代」武器系統的定義。軍用AI可使武器系統變身為戰鬥機器人,還可以協助指揮管制,大幅縮短決策時間。軍用機器人的戰力也高於人類操作的武器系統,例如AI駕駛的F-16,可以做出超越人類體能的高G力動作,纏鬥表現優於人類駕駛的F-16。

美軍有沒有機會關閉「戴維森窗口」,軍用AI或將是美軍手上王牌。合理推論,中國也在研發軍用AI。正如肯達爾成功試飛AI控制的F-16後的講話:「不擁有它會帶來安全風險。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擁有它。」(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