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詞人,布衣卿相:高中學測考作文是為了練習討好老師?

文:Setsuzawa Ou

即使本人在寫下拙作時,人生中最重大挑戰之一——學測——已經進入倒數,但有些想法、念頭在產生的當下總是不得不稍加紀錄,以求能將其留存在這世間、留存於方便的網路上待他日取出玩味。

眾所周知,高中學測國文考科有相當高比例的作文占分,以111年度新制來說是50%的選擇題搭配50%的一短篇一長篇(亦有一理性一抒情之說)作文,一旦作文分數不盡人意,往往國文整科也隨之名落孫山。於是國文作文比起選擇題相對更為被看重,也就催生了不少所謂「作文得高分」之技巧。

如何在作文「輕鬆」拿分?

當然,起承轉合是必要的,除名言錦句、詩詞引用外更要首尾呼應,開頭大量使用排比句吸引師長目光,方為一篇妙筆生花的上乘之作。所謂名言錦句大抵如下:

「在這條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途中不乏停留、放棄之人,但他們不知道,人生的旅程,不在於自身何處,而是前往何方。」

「我們都是必須破浪的小舟,必須面對冰冷浪花的起落,必須忍受刺冷寒風的吹襲。」

「一片草原綠意盎然外與天際,一條曲折盤旋的小徑依傍著山稜線蜿蜒而上。」

而更為深厚的技巧便是創造一個意象並通篇使用,例如先將場景放置在特定空間,再想像身處該空間會經歷的種種與題目間的連結,舉例來說,「攀爬著由古人大筆如椽堆砌而成的文章名山,欣賞沿路風光的同時,我逐漸體會出......。當我抵達山頂,眼前滿眼雲山不禁使我心凝神釋、豁然開朗。」

當然 ,「......」是任何體悟皆可,只要再接上一句相關的詩詞就大功告成,若是欣賞自然風光,即用「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若是面對挫折時自身心境的調適,就用「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但凡善加利用此類意象者,無一不能在國文科輕易奪魁,以分數來說大約會是20分起跳(單篇滿分是25分)。

這樣的做法相當受到某些師長們,尤其是補教老師的大力推崇,不僅因這樣的策略能夠讓學生輕鬆拿下高分,補教老師也可以學生作文為範本供往後學子參考,甚至就直接出版成冊成為所謂「作文聖經」、「作文方X燈」等等。

但所謂「考作文」的目的,是要學生寫出這樣的文章嗎?

佳句越多、意象越豐富,通常都越能拿高分

大凡為文,本不求詞藻華美、情感澎湃,但求直抒胸臆、一吐不吐不快之心聲,此即由白居易「新樂府運動」而始,直至唐宋八大家、明代公安、桐城派及清初顧炎武等人之共同見識。

有人說文學亦為藝術,藝術價值和仁義道德、政治、社會現實等不應同日而語,要求文以載道未免太過。但現代學生寫作文的目的,並非為任何藝術價值,而是希望學生能夠擁有清晰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並加以整理、闡述形成條理分明的文章,俾使他人能夠理解並產生共鳴。

當然,要達成此目的確實需輔以些許文學美感使他人讀之暢快、為之動容,但現今學生作文大半皆屬堆砌修辭、句式,內容卻空洞出奇,讀來總未覺任何要旨。其實即使是描寫風景人事也未必須用艱澀冷僻之詞彙一如「蒼芎」、「披哆」、「躓踣」等,平實的文字有時反而能帶出更好的效果,例如余秋雨先生一篇被選入課文的文章,描寫天空的語句即使我震撼不已:

「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你完全能想像作家在陽關看到的景致,彷彿自己也曾去過。

這樣講或許對學生有些不公,畢竟作文應試時間只有短短90分鐘,要不假思索寫下兩篇言近旨遠之文章何等容易。文章的產生往往仰賴突如其來的體悟,在情緒、感受還未消失前振筆疾書,抑或心中早已有想法,在夜闌人靜時心意一字一句從筆尖流出,汩汩流淌於稿紙上、流進網路、流到書中。而這豈是一時半晌能完成?

但就我自身觀察,師長(模擬考南X出版社尤甚,學校老師並不會)在批閱作文時,受限於時間壓力等因素通常無法仔細揣摩、品味學生的文章,於是佳句的數量就成為一種標準,佳句越多、意象越豐富通常都越能拿高分。

如同前文所述,於是我們也會看到老師在批改作文常在某些句子旁畫線標記,為方便統計罷了。

當然文筆不差拿到的分數也不會低,但總有幾篇會因在短時間內無法表明想法之餘還兼顧文辭因此成了遺珠,拿到不高不低的分數,或許使最後級分差了一到兩級。但這些表達真實自我的文章,難道比不上以華美文句包裝,看似體悟深刻、思想正面樂觀卻缺乏血肉精神的刻意為之之作嗎?

人在失意時,最不需要的就是心靈雞湯啊!

真正培養作文能力,還是討好老師?

話說回來,我們,即使是老師,真的有資格評論其他人的文章,再用許多膚淺的標準為其安上一個分數嗎?

就如同為他人的立場、意識形態打分數般,這樣與直截了當地批評異己有何異?試想若一位普通學生寫出有如文學大家般優美或說理深刻的文句,老師真的能夠發掘這樣的才華,還是因為對象是學生而草草批閱後就忘記付諸東流呢?

總歸而言,學生需要培養作文能力,並不是培養矯揉造作,寫出討好老師但思想內容貧乏空洞文章的能力,當然一方面是制度的缺失,一方面學生也缺乏各種人生苦難、體會,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很多時候根本不假任何優美文辭、意象,就能寫出情感真摯深刻如「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千古名句。

練習表達真實想法,即為認真對待自我的展現,縱使不會每個人都成為作家,人活著就不得不與人溝通。更甚者,以清新脫俗而不失樸實風骨、老嫗能解之氣度作文,更能夠讓這個社會看見自己所思所想,觸動他人吧。

延伸閱讀
香港出生率多年來起伏,當年都發生什麼事?
【異鄉港人二三事】在台灣不單止過馬路危險,騎樓底下亦「路見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