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峽江觀景臺/董建華
董建華
袁家灣“峽江觀景臺”位於秭歸縣郭家壩鎮荒口坪村,小地名叫袁家灣,僅僅一個觀景平臺,有什麼好看的,我不想去,但妻子經常嘮叨著想去看看,為了滿足妻子的願望,一個週末,我和妻子從茅坪出發,開著車朝袁家灣奔去。
出發那天,剛好遇到直通袁家灣的道路維修,我們只能走羅家,過芝蘭,到九畹溪,轉道荒口坪才到袁家灣,比直通袁家灣的道路多走了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妻子的外婆以前住在那兒,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直到讀書後才回來隨父母住,讀書期間每到寒暑假又會到那兒去玩兒,再後來外婆去世,舅舅、舅媽隨孩子進了城,妻子再沒去過那兒,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這次踏進袁家灣,昔日的山間小道已被白色的水泥路面所代替,以前因為生火做飯需要柴火,被砍得光禿禿的大山已被鬱鬱蔥蔥、茂密的樹林所覆蓋,破破爛爛的土木樓變成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樓,坡度極大、種田時難以站穩的貧瘠土地改造成了土地肥沃的層層梯田,此前,妻子自信地說車到袁家灣,她就是活導航,但等到車子開進袁家灣的公路上,她卻迷失了方向,打開車窗四處張望,連說沒了一點昔日的影子,也不知道東西南北了。
我問妻子:“附近住著這麼多人,沒一個你認識的?”
妻子自我安慰:“老的要麼去世了,要麼隨孩子進城了,留下的這些人,都是歲數比我們小得多的人,怎麼會認識?”我們正在車上聊著天,路邊走來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妻子盯著他望了一陣,說:“這個老人以前住在我外婆家旁邊,停下車,我下車和他打聲招呼。”將車開到一個寬闊的地方,妻子下車攔住老人,問候道:“伯伯,您好!”
老人望著妻子,一臉的陌生,妻子主動自我介紹,老人用手比劃著,原來老人耳聾失語,無法交流,妻子失望地回到車上,有感而發:“時間不饒人,以前還當過這個村的村長,沒想到老成了這個樣子!”
我們按著路標指示,車在田間和農戶附近的公路中穿梭了二十多分鐘,終於達到觀景臺。
觀景臺在一座山嶺上,站在觀景臺上,面朝長江,後面是仙女山,仙女山聳立於烽火山、白雲山、大王山三山之中,峭壁高聳入雲,狀似仙女,美麗多姿。
觀景臺的下麵是懸崖絕壁,低頭望去,碧綠的江面上,船隻來來往往,通往茅坪的黑色公路如腰帶般纏繞著山腳,路面上的車輛奔騰不息,行駛的車船共同構成了一副繁忙、移動的景象。對面的屈原集鎮全貌一覽無餘,集鎮中的每棟房子,每條公路都異常清晰的呈現在眼前。
屈原鎮以前叫青灘,後和屈原鄉合併改名屈原鎮,以前的青灘古鎮依坡、面江而築,居民的建築頗有特色,基本上都是大門外有門樓庭院,以廳堂、天井和堂屋為中軸,兩旁為廂房和正屋。天井居中,周圍的門扇和窗櫺大多飾於浮雕。浮雕有人物走獸,花鳥蟲魚,形象生動,至今還遺留有許多清末的古建築,如北岸的雙龍寺、文昌閣(奎星樓)、白骨塔、觀音廟、鎮江龍王廟(水府廟)、杜氏宗祠、千善橋;南岸的江瀆廟、歸仁寺、小青灘屈原祠、鄭氏祠堂、屈子橋、惠濟橋、江瀆橋。這些古樸的建築,現在大都遷建到了秭歸鳳凰山,成了鳳凰山風景區的重要看點。
1985年青灘大滑坡,將千年古鎮青灘掩埋怠盡,青灘滑坡後,當地人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的“青灘精神”,致力於滑坡治理和生態修復,將滑坡廢墟改造成層層梯田,定植優質桃葉橙和椪柑,讓昔日的滑坡廢墟變成果橙飄香,又在滑坡體旁邊重建了現在的新集鎮。
觀景臺的左面是兵書寶劍峽和鏈子崖風景區,鏈子崖和兵書寶劍峽都高近千仞、陡峻似刀削的山崖,相對而立,江水從中穿過,將它們分開。鏈子崖又稱鏈子岩,早年名叫“鎖住山”、“鎖山”,隨時有滑坡的危險, 直接威脅長江中下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徹底治理鏈子崖地質災害,國家首次動用了國務院總理基金4600萬元,採用最先進的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經過四年的治理,終於用整體錨固的方式實現了千鈞鐵鏈鎖住鏈子崖的夢想。
在鏈子崖北岸的峭壁上,有一個洞穴,遠遠望去,裏面好像有層層疊疊的書卷,而在洞穴下方靠近水面的地方,則有一塊突出的巨石浮雕,好像一把經過仔細雕琢的寶劍,當地百姓稱之為“兵書寶劍峽”。
相傳在三國時,諸葛亮乘船經過西陵峽,突然患了重病,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一部一直帶在他身邊的兵書。他希望能將這部兵書傳給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思來想去,便決定將兵書藏在一段一般人不易爬到的半山崖中,並在兵書旁豎了一把寶劍,用來守護兵書。傳說後來有人想盜取兵書寶劍,從江中乘船攀岩,只見寶劍閃閃發光,誰知就在此時,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緊接著一聲霹靂,閃閃發光的寶劍猶如一條火龍躥下來,偷盜者嚇得跌落江中。兵書上顯出八個金色大字:“有才者取,無才者亡。”幾百年來,人們看到西陵峽中岩洞裏形似書的景物,就會聯想到關於兵書的傳說。
當然,傳說終歸只是傳說。三峽大壩蓄水後,秭歸考古隊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解開了這個流傳了千年的神秘傳說。原來兵書寶劍峽中的懸棺洞穴並非諸葛亮的藏寶洞,那懸在峭壁上的書卷狀物其實為2000多年前的懸棺,裏面埋葬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古巴人的貴族。
觀景臺的右面可看到秭歸新縣城和攔腰截住長江的雄偉三峽大壩,其中毛公山特別顯眼,毛公山位於三峽大壩下游,黃牛山頂,以酷似毛主席斜倚雕像的山形命名。這座巨大的毛澤東主席臥像,由銀白色的石山組成,頭朝東向西,安詳仰臥。它的形狀與領袖毛澤東非常相似,它的頭髮、前額、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都栩栩如生,從遠處看,毛澤東似乎仰面躺在遠山和山頂上。
站在峽江觀景臺上,不僅能將峽江美景盡收眼底,古今英雄也在此輪番上演:大禹在此治過水,昭君、屈原由此順江而下,劉備舉全國兵力出峽攻東吳,折騰出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典故。杜甫、蘇東坡、李商隱曾在對面的青灘古鎮停留,還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
英國航海家蒲蘭田紮根青灘,定居六年,開闢了川江航道,並在青灘大嶺立蒲蘭田碑。曾住在觀景平臺下的青灘人鄭萬瞻,是辛亥武昌首義有功人員之一。鄭先後擔任湖北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南京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及庶政委員長、湖北官礦局督辦等職。與鄭萬瞻兒時住家隔江相望的杜鎮遠,被譽為我國鐵路的偉大建設者,是繼詹天佑之後的鐵路巨擘,赤誠的愛國者。曾擔任杭江、浙贛、滇湎和粵漢各鐵路局局長兼工程師。青灘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地勢閉塞而貧困落後,為改變這裏貧窮落後的面貌,在此附近的“雷鋒式青年”、“優秀農村幹部”、“模範民兵連長”李青春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後在修路過程中為救他人壯烈犧牲,時年29歲。
各路風雲人物就像眼前的江水一去不復返,只留下峽江兩岸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浮想聯翩。風輕輕地吹打得身邊的樹枝發出吱吱的聲音,鳥兒也開始催促我們該回去了。在回來的路上,妻子希望停車去看看外婆的老房子,可惜人去鏤空,房子已經倒塌,田地也因退耕還林而被茂盛的森林所覆蓋,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茂盛的樹林中外公、外婆的墳墓依然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