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攔砂思維 北港溪鋼構壩棄百分百攔截

過去以混凝土壩阻擋從上而下的土石流、漂流木,不但無法如預期完全擋住,更影響自然運作。(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過去以混凝土壩阻擋從上而下的土石流、漂流木,不但無法如預期完全擋住,更影響自然運作。(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過去以混凝土壩阻擋從上而下的土石流、漂流木,不但無法如預期完全擋住,更影響自然運作。(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今年第一號颱風「黃蜂」由輕颱轉為中颱,極可能近日擦過台灣東南部往北前進,宣告汛期腳步已近,身為地質年輕的台灣島民,防汛與防疫同樣不能懈怠。

過去防汛,為了保全河川流域周邊的房舍、田產或道路、橋梁,而興建巨大混凝土攔沙壩,期待百分百擋住豪雨從上游一路夾帶宣洩而下的土石流。只是這樣的工程思維,不一定能與自然的力量抗衡,更阻斷了河川生態原有的樣貌。那麼當向大自然學習的近自然工法,漸漸融入公共工程中時,攔沙壩的功能與任務該如何華麗轉身?

◆當舊壩體遇到新思維

可拆可調「近自然」鋼構壩報到

南投仁愛鄉,惠蓀林場停車場處不遠的「蘭島溪梳子壩」,位於蘭島溪與北港溪匯流,距離惠蓀2號橋約200公尺距離,因壩體老舊、進行復舊工程,只是這次工程設計,不再沿襲傳統工法,改以融入生態思維,以易於調降拆卸的鋼構壩取代。如此一來,壩體功能只需攔住可能致災的量體,其他的,就任其順流而下吧,達成自然力量賦予的任務!

由於距離惠蓀林場連外道路如此接近,防汛工作左右著連外道路的安危。過去大雨就曾將上游的漂流木往下帶,甚至越過封閉型壩體,一路淤積到與橋墩等高。雖於事後清淤,但防範的功能顯然必須攻克。

南投林管處治山課長許文奕說,傳統的壩為了阻隔從上而下沖刷水流、土砂,設計成堅固無比、一整面完全封閉的混凝土壩,卻無法如預期的完全阻擋土石流,幾次大雨沖刷,只是讓上游淤滿逐次累積的土砂,動彈不得。

工程則保留兩側舊壩體,新裝置梳子壩,改為穿透式的鋼構壩,在不妨礙生態系運作下,達到避災減災目的。「降雨將上游的土砂往下游帶,達到補充海岸泥沙,原是自然運作的法則。」許文奕說,而穿透式的壩體,就可讓顆粒較小、沖刷力道相對小的砂石往下游帶。

去年,南投林管處安裝新壩體,材質是鋼構壩,中間保留可調控間隙大小的橫槓,並降低壩體高度;目標以攔阻50%水流土砂量體為主,其餘就任其自流,若土石淤積造成兩邊危害,就進行清疏。「50%以上任其順勢而流,會比傳統百分百阻攔土石對生態好。」許文奕說,鋼構壩的目的是解決致災點,而非攔阻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