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迷思」 幹細胞!才不是那樣

周末假期,在台北松菸有輔大廣告系學生的畢展,今年眾多作品中,其中一組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合作,希望以年輕人的方式打破骨髓捐贈迷思。因為現在大眾還是有很多錯誤印象,資料庫又出現老化趨勢,18到30歲的資料只有8.8%。

被通緝的魔鬼,是一道道線索,什麼案件遲遲難以被偵破,這些鬼又是誰?你肯定想不到,他們是你我心中對骨髓幹細胞捐贈的迷思。

輔大廣告系學生 林芝平:「具體的這種迷思鬼跟,造血幹細胞小精靈的方式,透過社群的傳播,跟一些OTV(OnlineTV)的拍攝,去告訴他們說,其實(幹細胞驗血)沒有這麼地可怕。」

輔大廣告系今年畢展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合作,透過年輕人語言,打破錯誤觀念,因為造血幹細胞建檔對血液疾病患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救命希望,但資料庫卻出現危機。在捐贈者有55歲年齡限制之下,近五年,每年淘汰資料數,從八千多筆到超過一萬,而補進來的只有七八千筆,疫情時,願意建檔人數更是砍半。

慈濟北區骨髓關懷小組幹事 陳慧文:「到了一個年齡、一個階段的時候,新陳代謝會變,會改變,那我們希望說,來參與建檔者身體狀況是更好的,他的新陳代謝是更快的。」

不只資料更新速度慢,建檔年齡也多集中在31到55歲,而最適合建檔捐贈的18到30歲,比例只有8.8%。根據輔大學生上千份問卷調查,超過五成年輕人,根本不知道驗血建檔,或心中有迷思。

慈濟北區骨髓關懷小組幹事 陳慧文:「希望是,如果他能夠是18歲到35歲、40歲之間,那是最好的,那目前來建檔的年齡,有的覺得說,我已經快46歲了,快沒有機會了,那我趕快來參與。」

輔大廣告系學生 林芝平:「我覺得是大家想要去了解的意願有點不太高,他們覺得很可怕,就不想去了解,或者他們聽了之後,覺得我已經知道這個東西,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認知是錯的。」

輔大廣告系學生 鐘子棋:「就會很不經意地把它(骨捐)跟器官捐贈想在一起,就覺得好像很重大,然後也很麻煩,可是實際上我們接觸之後就會發現,它就是一個很簡單也很助人為善的事情。」

醫療進步之下,用自身力量幫助血液疾病患者,已經不如以往繁瑣、恐怖,希望更多年輕人找出心中迷思,也跨出行動,為有需要移植的患者增加成功配對希望。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高雄大樹慈濟志工 製作素捲義賣援花災區
震後情緒稍平復 挽袖清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