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創國家隊!政府不只金援,用「一條龍」戰略拚全球競爭力

創新能力等同於國家競爭力,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每個國家皆有不同培植方式,像是矽谷生態系主要由連續創業家,以及追逐高報酬的投資人構成;以色列則是由政府高度主導,引導創投與跨國資金投入新創;或是像獨角獸密度僅次於矽谷的瑞典,政府大力鼓勵創業,創業家可以請6個月的「創業假期」停薪帶職創業,還有水電費、醫保費用等補助資源。

而台灣在2010年以前,政府相關的創業資源大致歸類於2大體系:中央層次的科技政策體系,著重於技術轉移與補助研發,以及部會層級的創業育成體系,專注在育成中小企業,並鼓勵年輕人創業。
到了2013年左右,創新創業發展開始被納入整體政策的方針中。開始了從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金管會與國發會等部會合作,攜手扶助台灣新創的策略。

科技部長吳政忠說得很明白:「從開公司、種子輪、ABC輪,到上市上櫃,要建立起一條完整的pipeline(管道)來協助新創公司。部會交棒協助新創公司的時候,必須要知道前後的政府單位做了什麼,接棒育成。」而在跨部會的合力之下,「接棒」的態勢已逐漸成形。

科技部長 吳政忠 圖/攝影/蔡仁譯
科技部長 吳政忠 圖/攝影/蔡仁譯

國發會創業天使投資持續加碼,還必須用投資心態協助新創

首先是在學研機構中的基礎研究與產學合作,到科研成果延伸的新創,由科技部與教育部進行補助與輔導。創業後進到種子輪或天使輪,各部會也有相關的補助資金可以申請,包含國發會的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到了開始募資的ABC輪次,經濟部也有加速育成與產業連結的資源,國發基金也有資源投入。最後一步則是登陸資本市場,金管會也設計了專屬新創的上市板塊,戰略新板與創新板。

其中從國發會的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可以看出新創市場的蓬勃發展,原先編列金額為新台幣20億元,在2021年加碼至50億元,「甚至可以加碼到100億元都沒關係,現階段已經帶動民間投資已經達到百億元(包含國發基金)。我覺得投資還是跟補助很不一樣,補助完了好像就覺得政府的責任就沒了;如果是投資,就要真正去協助新創成功。」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

就算是補助,也隨著新創不同於「中小企業」的特性有所調整。根據《202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近155萬家,占全體企業98.93%。曾經有一段時間,新創公司與中小企業在政府眼中並沒有差別,後續才做出了調整。

國發會主委 龔明鑫 圖/攝影/蔡仁譯
國發會主委 龔明鑫 圖/攝影/蔡仁譯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就提到,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熱門的補助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為例,申請的中小企業在通過審核後,還要提供單據、報表,以利政府追蹤3年的績效,「但是對新創公司來說,很多還在研發階段,大部分都只有薪資支出,對他們來說,申請SBIR是一件很困擾的事情。」

所以後續在SBIR申請上才獨立出屬於新創的區塊,以獎勵金的概念補助新創,不用再拿帳本勾稽。相關的政策調整還包含《公司法》、《產業創新條例》、《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等,都是為了服務新創。

不過,勤業眾信新創事業服務團隊負責人張鼎聲就在《台灣新創生態關鍵10年及展望》研究報告中提到,和2012年相比,台灣新創法規在大架構上大致確立,但基層公務人員未必熟悉新創業務,可能解讀有誤,法規執行面仍容易遇到困難。

「只要政府部會之間,一棒一棒接著做,愈來愈成熟之後,大家協助新創的概念就會更加穩固。」胡貝蒂說。

至於部會之間積極協助新創,是否會有重工、資源浪費的問題,胡貝蒂則說,現階段政府機構也不是各自埋頭苦幹,像是「亞洲.矽谷」這類型的計畫就是跨部會整合,在推動與分工上會事前進行協調。

政府新創一條龍扶植 圖/數位時代
政府新創一條龍扶植 圖/數位時代

政府未來的2大挑戰:協助國際鏈結與廣納團隊來源

而在Appier、91APP、Gogoro等公司在海內外上市後,政府下一步要怎麼協助台灣新創環境發展,才不會讓好不容易點燃起來的星星之火只是曇花一現?

「大家都會問,有了這3家後,後續呢?」龔明鑫說,「 NEXT BIG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一步。

2021年8月,國發會發布「NEXT BIG」計畫,邀請逾30位新創社群代表、業界領袖、經濟部及科技部等政府機構共同參與,點名9家潛力新創公司籌組「NEXT BIG」,包含Gogoro、KKday、17LIVE、91APP、凱鈿、綠藤生機、iKala、庫幣科技和Pinkoi,幾乎台灣各領域知名新創都在名單上,可說是一份「新創國家隊」名單。

「台灣新創生態系過去累積了一些能量,在這2年爆發出來,接下來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讓更多優秀的新創被看見。」龔明鑫說,不只是在國內被看見,而是增加國際的曝光,吸引海外人才、投資人注意,「NEXT BIG就是一種做法,我們會帶著他們到國際參展、曝光,今年預計在日本會有一個大型的台灣新創活動,也會邀請NEXT BIG共同參與。」

科技部也規劃將帶領50組科研新創團隊接軌國際,參與包含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歐洲新創盛會Viva Technology與英國倫敦科技周。

國際鏈結將是政府協助新創的重要方向,如科技部旗下的TTA(Taiwan Tech Arena,台灣科技新創基地)也廣邀國際加速器入駐;國發會成立的TSS(Taiwan Startup Stadium,新創競技場),也同樣透過帶領台灣新創前往海外參展、募資,和提供跨領域業師、課程等方式,增加台灣新創與國際的鏈結。

「先有農場才有獨角獸」,要跨出台北,南部量能不容忽視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新創公司的資金取得。雖然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已加碼至50億元,國發基金也參與投資了Gogoro、KKday等公司,但許多人會有的疑問是:比起雨露均霑,注入資源到少數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傾力打造獨角獸,會不會更好?

對此,龔明鑫認為無法偏廢任何一種做法,必須齊頭並進。「如果少了廣大的新創公司當作支撐,你可以選擇的永遠就是那幾家。」他拿美國大聯盟舉例,「大聯盟裡面有世界最好的棒球選手,但不要忘記每一天都有3A、2A、1A的小聯盟在比賽,再往下還有社區棒球隊,從底部扎根,整體的環境才會更穩固。」

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就是一種海選,而A、B輪之後的國發基金,則是從中選出更具潛力新創加碼投資。「我現在最擔心的事情,是錢準備好了,但是沒有案子進來。」龔明鑫說。

要挖掘更多優秀的台灣新創,跨出台北將會是必要的做法。2018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啟動高雄的「亞灣新創園」,向南部的新創招手;北部的TTA也在科技部的帶領下前往南部。

「高雄的新創比較穩扎穩打,技術含量都很高,因為他們總是在營運模式比較確定後,才會出來創業。且南部的創業能量一直都在,只是缺少了場域跟鎂光燈。」胡貝蒂說,「南部的新創生態圈,值得大家期待。」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 胡貝蒂 圖/攝影/蔡仁譯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 胡貝蒂 圖/攝影/蔡仁譯

至於在新創最後階段的上市,金管會推出了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提供無法符合上市規定的新創新掛牌管道;但是由於限制個人投資人資格(1,000萬元以上之財力證明,或近2年度平均所得達150萬元),讓交易量成為隱憂,現階段登陸的公司仍屬少數。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表示:「新的板塊還要2~3年觀察或調整,台灣能付得起昂貴海外上市費用的新創還是不多,台灣最終還是要有自己的模式。」

從一條龍式服務新創公司,到資金與國際串接,「台灣未來10年、20年、30年的機會非常大,新創公司要想現在缺的是什麼。」如吳政忠所說:「政府只有接棒接得好,台灣在全球競爭中,才能找到最好的位置。」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創業成本高讓電動車新創後繼無力,Canoo風光一時,現卻面臨四面楚歌的困境
打造台灣大「工作社團」機制、讓新創成為望遠鏡!揭林之晨的六大經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