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冷氣其實也算是購物?減少隱形消費,享受自然與健康的變化

「 隱形消費」指的是,人們因為系統的設計或遵循社會常態進行的消費,如果不與它對抗,就無法實現一個低消費的社會。

冷氣涉及大量的能量消耗。它比美國家庭的任何活動消耗更多的電力(緊隨其後的則是暖氣), 但這些活動與購物並沒有直接相關,它們已經成為隱形消費( invisible consumption )或不顯著消費(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一部分。

「我對購物活動不感興趣。基礎設施、機構和技術反而更能引起我的興趣,因為它們定義了所謂的社會『 常態』,然後人們便遵循這些框架。」蘭開斯特大學的社會學家肖夫(Elizabeth Shove)說。這間大學位於英格蘭西北部,校園北方的盧恩河從本寧山脈的山丘上緩緩流淌鋪展。

幾十年來,肖夫一直在建立一張清單,列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絲毫沒有意識到的消費方式:用洗衣機洗衣服、擁有冰箱、開車去雜貨店(如果你正好住在郊區的話)。事實證明,所謂正常的生活充滿不斷變化的期望、模式和結構,而這些變化可以大量增加個人消費

肖夫發現,清單上有許多事項都與「 三個C」有關:舒適(comfort)、清潔(cleanliness)、便利(convenience)。家中的冷暖氣是改變「 舒適」標準的範例;洗衣機和烘乾機改變了「清潔」的定義。這些電器原本可以幫助家庭主婦在更短的時間內清洗衣服,以享受更多個人休閒時光,女性如今卻更頻繁地清洗衣服(英國人洗衣服的頻率是一世紀前的五倍,這仍然比美國人洗衣服的頻率低,美國人習慣用更大的機器洗更多的東西);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 便利」觀念的轉變,人們除了原本開車去雜貨店和餐館之外,在網路科技的協助下,現在還增加叫外送食物上門的次數。

回想一下,可能還會想到幾十個類似的例子,其中許多都是由市場上的新消費產品或創新服務引起的。關於「清潔」的另外一個例子是:拋棄式的塑膠瓶裝沐浴乳,在二十一世紀幾乎完全取代固體肥皂;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第一個冬天到來,似乎也出現了新的舒適標準,人們開始熱切地購買露台取暖器、建造庭院篝火,其中大部分都由化石燃料提供動力。我們現在不僅享受室內空調,甚至還熱衷於加熱戶外世界。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新的「生活常態」往往會變得更加耗能。

不妨讓我們重新思考「 室溫」這個概念。一個世紀以前,這個詞彙根本不存在。「 空調標準」及「理想室溫」是在一九二〇年左右制定的,當時工程師們面臨巨大的反對意見,因為公眾認為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進來才是對的,以至於有些學校讓窗戶保持敞開,使室內氣溫降到接近冰點,然後再將孩子放入軟墊做成的睡袋保暖。對於冷氣的推廣者來說,找到多數人認為「 中性」或「可接受」的氣溫,等於是幫助科學對抗強烈依戀自然天氣的民眾。歷史學家庫珀(Gail Cooper)在︽ 冷氣之邦:美國︾(Air-Conditioning America )中寫道:「沒有城鎮能提供理想的氣候時,所有城鎮都成為冷氣的潛在市場。」

在英國和荷蘭等歐洲國家,一度認為室溫十三到十五度是正常的;在美國,冬季舒適度的標準從一九二三年的十八度,上升到一九八六年的二四.六度。這一趨勢幾十年來一直在緩慢上升,今天工作場所的室溫通常在二十二度左右。若溫度高於這個標準,冷氣啟動;若溫度過低,暖氣加熱。

「正常舒適溫度的想法是項驚人的發明,需要大量資源來維持。」肖夫說。一九四八年八月的紐約酷暑,由於冷氣使用量激增,造成紐約史上第一次部分停電。今天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用來開冷氣的電力,可以滿足一個普通歐洲家庭總電力需求的一半以上。但歐洲的冷氣使用量也在增加,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印度和世界其他地方。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另一個諷刺之處:冷氣使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讓我們使用更多冷氣。法裔美國微生物學家杜博斯( René Dubos )推廣「全球思考,在地行動」,他曾經寫道:「 符合當今世界需求的狀態,可能與未來世界的生存格格不入。」

隨著舒適成為常態,即使想要討論改變都變得很困難。再次回憶一下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期間, 出身共和黨的尼克森總統對美國人使用冷氣的看法: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家裡裝冷氣是非常不尋常的?然而這個景象在全國都已成為常態。因此,一個美國人在接下來七天內消耗的能量,將與世界上多數人一整年消耗的能量一樣多。美國只占世界六%的人口,卻消耗了世界三〇%以上的能源。現在我們不斷增加的需求, 已經超越了能源供應。」

尼克森隨後提出了一項減少能源消耗的計畫。如今,只有激進的環保主義者才會提出這種想法, 希望在一夜之間改變國內的消費標準。現在已經難以想像一位現任美國總統竟敢發表這樣的言論。尼克森希望將航空公司的航班數量至少減少一〇%(這種措施後來只在九一一和新冠疫情大流行等危機期間能被容忍);呼籲降低行車速限;限制「不必要的」照明;提倡更頻繁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和共享汽車。最重要的是,他將焦點放在溫度控制。當時美國將進入冬天,尼克森要求美國人降低家中的恆溫器,將全國平均室溫維持在攝氏二十度,這將讓石油使用量減少一五%。

「順道一提,」尼克森轉過頭說,「如果這樣說可以安慰到大家的話︙︙我的醫生告訴我,在攝氏十八到二十度的溫度下,會比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度時更健康。」

減少隱形消費,享受自然與健康的變化

當我們改變消費方式時,我們也會改變自己,而且這種轉變有時會令人大吃一驚。

幾年前,里滕貝爾(Wouter van Marken Lichtenbelt)受邀參加在荷蘭愛因荷芬舉行的一次會議,與設計「 人工環境」的建築師、工程師、城市規劃師等專家會面。里滕貝爾是名研究員,也是馬斯垂克大學營養學和運動科學博士。他驚訝地發現,這些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工作中的重要目標是提供讓一般人感覺舒適的室內氣候。「這是多麼奇怪的想法呀。」里滕貝爾告訴我。

里滕貝爾的研究場所更加專業,他們研究人體如何加熱和冷卻,以及這個過程與新陳代謝和健康的關係。在這個圈子裡,業界早已公認「 沒有平均舒適度」。古語有云:「一個人的微風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寒流。」女性喜愛的溫度往往比男性高,大多數老年人也比成年人更喜歡溫暖;熱帶國家舒適的「室溫」通常高達攝氏三十度,遠高於溫帶氣候國家(溫帶這個詞也值得商榷,這個「 溫」是對誰而言呢?);在辦公桌前打字的人,比經常運動的清潔工想要更溫暖的環境;大塊頭通常比瘦皮猴更喜歡涼爽的空氣;生病、懷孕、更年期、喜歡穿著輕薄或厚重衣物的人,各自對溫度也有偏好。

里滕貝爾說得很好。為什麼不讓室內氣溫隨時間和季節變化,而要追求固定的平均舒適理想溫度呢?他聲稱這將更有益於人們的健康。「然後我想,健康?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從不討論健康。」於是他決定來做個實驗,和他的同事開始測試輕度暴露於寒冷之中對健康的影響,很快就對人體機制有了新發現。

這些實驗類似卡巴納克的溫度愉悅實驗。例如在一項實驗中,受試者斜靠在空調帳篷內的溫控水床上,床墊從攝氏二二.三度開始逐漸變冷,直到受試者開始顫抖。此時,床墊溫度會回升到讓受試者停止發抖,然後再於寒冷但不發抖的狀態下,待上不太舒服的兩個小時。

這些研究提供一些初步但明確的證據,表明成年人和許多哺乳動物一樣,不僅有一般的白色脂肪,還有棕色脂肪,後者是一種利用營養物質和白色脂肪為燃料來產生體溫的結締組織,但我們身上並不多。里滕貝爾和他的同事讓受試者暴露在輕度寒冷中,並發現人體隨後出現一種稱為「 非顫抖性產熱」(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的情況,測試對象的身體會開始運作以保持溫暖。

「非顫抖性產熱」不需要殘酷的低溫來啟動,瘦弱、穿著輕薄的人可以在十四到十六度的溫度下啟動這個機制,溫度上升到十九度時此機制甚至依然活躍。更重要的是,里滕貝爾和其他人發現,大多數人很容易就能適應比空調建築中更冷或更暖的溫度,然而我們卻花了越來越多時間沉浸在舒適的溫度之中,生活在科學家所謂的「熱中性」( thermoneutral。編按指動物不隨環境溫度變化維持低代謝率的溫度區間)。

「舒適和健康可能有所相關,但兩者不是同義詞。」里滕貝爾說。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在富裕國家流行的「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因新陳代謝減慢,導致體重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免疫系統減弱和其他健康問題─不僅由飲食和身體活動引起,也受溫度影響。作為代謝健康的第三大支柱,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面對更多不同的溫度,讓身體努力運作以保持溫暖或涼爽。

不過,這一切說來容易做來難。社會學家肖夫表示,人們對正常生活方式定義的轉變,往往是個如螺紋般循環往復且不斷上升的過程,使需要的能源和資源不斷上升。一旦某項科技進展根植在人們的期望、法規和建築環境中,就很難被逆轉,想透過個人的行動來改變更是困難。肖夫說:「這不是個人層面的問題。這些標準完全是世界性的,無論喜不喜歡,人們都會被吸引。因此一個人穿多少件套頭衫或使用多少其他東西,並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如果你在辦公室上班,溫度是設定好的,因此穿著厚重衣服就會過熱。我基本上反對人們用個人態度、個人行為、個人選擇的觀點,來批評這件系統性的事情。」

即使在個人生活中,也很難選擇不同的規範。你可能會決定讓自己家的溫度隨自然氣候變化,因為你可以適應;但對於習慣一年四季穿著T恤看電視的訪客來說,你的住所就變成難以忍受的地方。他們會發現你家夏熱冬冷,可能考慮送你一件毛衣或發熱衛生褲( 這東西既奇怪又不衛生)。

肖夫表示,許多能源和環境政策旨在更有效地滿足狹隘的舒適標準,但這麼做並沒有抓到重點。「將舒適度設限得過於狹隘,才是最大的環境問題,而非滿足舒適度的效率。」近幾十年來,綠色消費的努力大大提升供暖和製冷技術,以及採用這些系統的建築物能源效率。不過我們自己就可以在瞬間取得同等的節能效果:只需將定溫器調高或調低幾度,然後調整自己的穿著即可。

「科技當然是討論的一部分,但我們需要的可能是服裝科技,而不是加熱科技。」肖夫說。她提到日本政府推動的清涼企業計畫(cool biz),鼓勵工作場所關閉空調,直到室內溫度升至二十八度為止。同時也進行一場公關活動,將社會對夏季商務服裝的西裝和領帶,轉變為輕便的夏褲,甚至配上夏威夷風格的襯衫。這個計畫已經減少數百萬噸的碳排放(領帶業最初損失數百萬美元的業務,但他們現在已經開始推銷夏季風格的領帶)。

「人們對『正常』的觀念具有極大的可塑性。由於沒有固定的舒適度、清潔度或便利性衡量標準,未來對環境的要求完全有可能降低。」肖夫這麼寫道。一個停止購物的世界似乎只是個開始。我們並沒有「購買」那些屬於隱形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只是無意識地「使用」他們。但假設我們確實停止「購買」冷氣,並將富裕國家內的使用量至少減少五〇%,將能夠節省大量能源。除此之外,是否還能造成其他改變?

「我們仍在研究這件事的重要性,但人們應該開始認真思考。」里滕貝爾說。根據現在對溫度和健康影響的了解,世界停止使用空調的那一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數會降低,感冒和流感患者也會減少,甚至還可能減少肥胖症的人口。而一些人所說的「熱無聊」(thermal boredom),也就是令人厭煩、千篇一律的室內環境,也可能就此終結。「 我們總是從舒適的角度考慮室內環境,」里滕貝爾說,「但為什麼不考慮冷熱變化所帶來的愉悅呢?」

里滕貝爾住在馬斯垂克的一座舊農舍裡,他把暖氣定溫器調低,而且沒有安裝冷氣。大部分的冬日時光,他和家人都在廚房裡度過,這裡有個傳統爐子,大家可以親密地窩在一起取暖,也有現代的加熱地板。然而,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滕貝爾更喜歡敞開書房的窗戶,享受吹進來的涼爽早晨空氣,這讓他清醒並充滿活力。接著,他會享受一天中不斷上升的溫暖。

「有時天氣的確有點冷。」他承認,「但後來我會想,嗯,這對我的健康很好。」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機智購物生活 》


更多今周刊文章
科技新貴帶老婆孩子吃迴轉壽司「一盤60元太貴不准拿」!明明賺很多,總覺得不夠用...金錢匱乏感3種解方
比加工食品還毒!「超加工食品」吃多恐損害腦細胞,讓人變笨、致癌…這些食物碰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