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為何被後世史家盛讚?「樂不思蜀」真相竟是...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劉禪將軍政大權交給扶佐他的諸葛亮,被認為是昏君。(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禪將軍政大權交給扶佐他的諸葛亮,被認為是昏君。(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兒子劉禪雖然有神機妙算的宰相諸葛亮輔佐,最後仍將老父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被譏笑為「扶不起的阿斗」,大家對他的刻板印象停留在腦滿腸肥的昏君,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備受爭議的三國時期後蜀皇帝,卻在許多後世史家的筆下得到了許多讚美之詞。

劉禪雖看似懦弱無能,但其實宅心仁厚,目光遠大。(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禪雖看似懦弱無能,但其實宅心仁厚,目光遠大。(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禪之所以獲得後世史家的好評,並非源自於他在位期間的政績或軍事才能,而是因為他的個人特質和對待失敗的態度。 歷史上的劉禪,雖然繼承了劉備的基業,但面對國力日漸衰微的局面,他並沒有採取過激的措施去強行振興,也沒有因悲觀失望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相反,他選擇了順應時勢,以和平的方式結束戰爭,盡量減少無謂流血的衝突。

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忠孝仁義被視為立人之本,治國之道。劉禪在國家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選擇投降,避免了更多無辜百姓的生命損失,這種以民為本的做法恰恰符合了儒家的道德要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劉禪「賣國求榮」的行為,反而體現了他的仁德之心。

劉備臨死前將兒子劉禪託孤給諸葛亮,他也不負所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備臨死前將兒子劉禪託孤給諸葛亮,他也不負所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再者,中國歷史上不乏末代君王悲慘的例子,相較之下,劉禪在投降後沒有表現出任何反抗或不滿的情緒,而是接受了安排,安分守己地生活。這種從容接受命運的態度,被一些史家解讀為寬宏大量和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表現。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只有劉禪怡然自若不悲傷。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回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劉禪的舊臣郤正擔心他失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下次司馬昭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洛陽,安分守己度過餘生(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洛陽,安分守己度過餘生(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説了一遍。司馬昭笑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你怎麼知道呀!」席上群臣哄堂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度過餘生,這也是「樂不思蜀」一詞的典故。

劉禪雖未能成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和行為,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智慧和善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開始意識到歷史人物不應只以成功與否來評判,他們的人格特質和所做決策背景同樣重要。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國中妹遭大叔男友騙砲3月 扯黃子佼怒斥「人渣毀人生」...這原因遭狂酸
三重賓士男2度肇事逃逸釀3傷 撞斷消防栓、險衝熱炒店 警全力追緝中
蔣經國竟是共產黨員! 為這事發聲明嗆老蔣「斷絕父子關係」還離婚
殘暴!台中商圈娃娃機店女遭男拖地暴打...疑台主捉賊動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