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找人難 第一線追蹤直擊|大缺工潮來襲!|華視新聞雜誌

新竹縣 / 葉郁甫 採訪/撰稿 邱勇賓 攝影/剪輯

焦點話題今天帶您來探討,台灣正遭逢史上最嚴重的缺工潮!儘管開放移工來台的數字,已經創下史上新高來到72.8萬人,但仍難以紓解全台各產業的人力荒。而主計 總 處進一步統計,全台缺工人數最保守估計超過23萬人,像是餐飲服務業的一級戰區新竹竹北,商圈內的餐廳商店,幾乎每家都貼出了「徵人啟事」,甚至還要拜託里長來幫忙找人。很多人想問,年輕人都去哪裡了?答案是,年輕人沒有不工作,只是他們不想幫你工作!而影響他們的關鍵因素,仍舊是薪資。缺工有解方嗎?又將對經濟發展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追蹤報導一起來看。

大缺工的年代里長不好幹,日正當中上街頭,只為「協尋」一位,願意到火鍋店工作的人。竹北市鹿場里里長范光仁VS.火鍋店業者說:「我看都已經裝修好了,那你預計大概什麼時候會開,(五月中),那你缺工的問題有解決了嗎,(5位左右),這個會很難找嗎,(白天班缺比較多)。」

前進缺工第一線,不論雞排店或是滷味攤,新竹縣竹北的成功二街,和自強五路一帶,處處可見徵人啟事。攤商業者彭竣志說:「一直找不到人,我就請我的小舅子,就我老婆的弟弟,來幫我做協助來經營,有些缺工或者是有連鎖的,他直接就是結束營業,因為請不到人。請不到人又賺錢的話,你付房租就白做了,寧願關門大吉。」彭竣志說:「有70%的人是在園區上班,他會去比較這個以下的薪水,所以說在餐飲業,現在最好的大概要4萬以上,當然不能跟科技公司比。」

記者葉郁甫說:「20萬人口的竹北市,年平均所得動輒超過140萬,是全台最高,餐飲業跟商家看準這個消費能力,想在這裡拓點,但是客人都比勞工還要多了,業者想要賺錢也力不從心。」

科技重鎮的外圍,成了缺工重災區,開張不到半年的大型購物商場,也求才若渴。購物商場店長張博勛說:「專櫃需求我們協助找人,我們開幕到現在大概四個月的時間,有協助找到四到五個人,含兼職人員。我們這邊的薪資,其實比一般的縣市都高,兼職時薪大概是210到240之間,但是尋找的人還是非常稀缺,之前缺3到4成,但年後有一些離職潮,現在有部分店家到5成左右。」

商場經營者,默許店面在門口「低調」徵才,把形象暫時擱一邊。張博勛說:「營運的狀況,可能在於速度上會慢一點,那就是盡量加快腳步服務客人。」

為了維持正常營運,權宜之計是店長兼店員,其中首善之都台北,需求更迫切。連鎖火鍋店店長吳珍妤說:「一般這個炒鍋,都是我們員工在炒,但是缺工的同時,我們也會下來一起炒鍋。」先拌炒鍋中的沙茶和佐料,再倒入高湯,連鎖火鍋店的區主管,因為缺工,除了要親自調理麻辣湯底,上菜完畢後還要收銀。

吳珍妤說:「在門市的所有的營運,我們都要執行都要做,那但是還有其他的,比如電燈壞掉、馬桶堵塞這些,我們都是屬於直營店,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店與店之間輪調做協助。因為目前現在各大節慶,各家店其實都是大缺工的狀況,如果我們這時間再做人力的調配,可能每一家店的缺工的人會更多。」

台師大科技系副教授孫弘岳說:「截至到去年8月,即便我們移工已經創下72萬的新高了,那我們的職缺還有23萬的缺口,所以事實上缺工比過去更嚴重。」

主計總處的最新資料,缺工狀況最嚴重的工業,製造業加上營建工程業,全台還缺了近十萬勞工。儘管燃眉之急,因為外籍移工的加入,得以紓緩,但是零售餐飲旅宿等等服務業,礙於法規不開放,和一年前相比,問題又更嚴重。

連鎖火鍋品牌公關經理徐家瑜說:「其實今年開始,我們正職人員薪資已經調到3萬3200了,同仁包括三節獎金,績優的營業獎金,都加碼上去,所以等於整個調薪的幅度,最高上看18%。其實面對很大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求職的管道,還有就業機會的整個面相更多了,早期的話餐飲業就是餐飲業,只有分內用外帶,可是現在多了外送平台,對於店家營運的成本,三大成本,店租、食材、人事,所以呢人事成本,因為不是說你一直往上加碼,而且以現在情形,你一直往上加碼,也不見得一定能徵得到人。」

台師大科技系副教授孫弘岳說:「人力成本當然會是企業經營的理由,但是他們現在需要人,要面對到競爭跟第三方勢力,現在就是有人或別的產業出的比你更高的錢,或是第三方勢力提供更好的,不只是工資,可能提供更好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所以雖然你加薪了,但你加得不夠多,那你只有加得更多,才有辦法吸引這些人進來。」

但大多數人都想問,業主究竟是缺勞工,還是缺便宜的勞工。孫弘岳說:「他們不是不屈就工作,他們是不屈就低薪的工作。」寶貴的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都跑哪去了,著裝發動機車。外送員阿翔說:「讀資訊科當初應該是興趣,然後到後面念一念覺得,好像也沒有念得很精,所以為了生活,還是選擇門檻比較低一點的餐飲業。餐飲業做了一陣子之後,又覺得我覺得沒有那麽自由,然後薪水也沒有到非常高,所以才選擇加入全職外送。」

在餐飲業打滾了快八年 , 月薪最高也超過5萬 , 但是27歲的阿翔 , 從前年開始 , 依然選擇當自己的老闆 。外送員阿翔說:「你花很多時間下去的話,我估計每天15、16小時,10萬是有的。就是自由嘛,你可以自己選擇要上下線,今天如果人身體不舒服,你也不用跟任何人報備,不想跑了就在家裡休息。」阿翔是疫情前後三年之間,外送業激增10萬大軍的縮影之一。

事實上 , 2023年15到44歲的勞動參與率 , 對比十年前 , 各個年齡層平均上升5% , 更證明了工作人力從未閒置 。孫弘岳說:「他們沒有不就業,他們勞動參與率還在上升,只是他們不幫你工作,他們幫其他人工作去了。自主選擇他們要不要接單的權利,他們不用每天進到上班族去跪安,或者是動不動就可能被抓出去杖刑,當然我講的是一個隱喻,所以很多年輕人,寧願選擇薪資差不多但自由的行業。這也是為什麽導致一般公司行號,特別是服務業他們招不到人,因為他們有時間,這些他們選擇第三方零工經濟,他們換來了時間,換來一種感覺,把自主性找回的一種感覺。」

賺得已經不多,年輕人如今拒絕窮忙。孫弘岳說:「六年級生為什麽請假,他說他家長不舒服,七年級生請假,他會告訴你他小孩不舒服,那八年級生請假,他會說他自己不舒服,九年級生請假,他會覺得他看你不舒服,這個是現在的年輕的態勢,所以他們會來改變現在的職場。如果你現在的狀況就是事求人,那如果今天,你在企業方雇主方,你沒有做出調整,你只好一直不斷的,在缺工上去做循環,沒有為什麽,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職場文化改變,眼看青壯年求職熱情喚不回,有些企業,把關愛的目光投向職校,想讓高職生提早站上缺工前線。烘焙業師何國熙說:「我們今天做母親節蛋糕,先白色用完再擠,效果會比較好一點,旁邊你會看老師後來都有,再做一些裝飾物。」穀保家商餐飲管理科學生郭恩妤說:「就我小時候的時候呢,媽媽就在涉及一些像烘焙麵包之類的東西,那我也被影響,所以高職的時候呢,就選了餐飲科,就是剛上課的蛋糕裝飾,是我比較拿手的項目。」

把鮮奶油當成畫布,高職餐飲科學生,在西點製作課盡情發揮巧思,另一頭正忙著把檸檬內餡,打得綿密濃郁。烘焙業師林家和說:「我們今天做的,是比較小顆的檸檬塔,轉到這樣子就不用太多,我們剛剛先刨下來的檸檬皮,等一下就點綴在上面,點綴上去感覺可以多賣個幾塊錢。」業界師傅親授小撇步,想替學生的料理熱忱保溫,不受「薪」情影響。

穀保家商餐飲管理科學生劉玟娟說:「之後我想開一間工作室,我想讓大家都可以學到,我所學的東西。」穀保家商餐飲管理科學生繆道明說:「看我身材應該看得出來,我是非常愛吃的人,所以呢我就是因為愛吃,所以我就想著說去學做吃的可以分享,大家吃得到我也吃得到,我吃的好吃我做的好吃,這樣也特別有成就感一點。」

林家和說:「真的不知道怎麽跟學生講說,你在學校跟在業界。雖然你有證照,可是這是門檻,當你到業界想要領這麽高的薪水,當然沒有辦法馬上可以得到這樣子的待遇,現在基本的門檻,幾乎都是要專科大學畢業以上,才有辦法到這個公司,那相對的對你以後的升遷,或者是對你以後的薪水,勢必才會比較好。」

文憑 價值 勝過真功夫 , 學用落差 , 幾乎完全對應了 , 服務業工業缺工縮影 。新北高工電機科教師許棟材說:「升學容易,然後加上台灣平均生活品質也比較好,孩子並不覺得賺錢是那麽的重要,如果再經過高等教育磨練四年,他還有多少心願,願意回到原來這個,基本的工作行業。」

新北高工電機科學生易鼎盛說:「應該說我個人是比較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裝配管線手法精準又俐落,電機科的高二學生易鼎盛,全力備戰技能競賽,目的卻不是成為職人。記者葉郁甫VS.新北高工電機科學生易鼎盛說:「(你已經有這麽好的技術了,為什麽還會想要去念完大學的書),主要是因為,這是家人跟我講的,這樣跟我說,你讀國立大學會有個學歷,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技職教育,原本想為產業培植青年大軍,但不想低薪,多數的學生都選擇升學,也造成產業所需技術人力,總是難以到位,缺工不是一夕形成,是結構性問題。台師大科技系副教授孫弘岳說:「少子化不是只有在台灣,包括很多亞洲的國家例如新加坡,他們也有發生少子化的問題,但是他們的缺工,卻不像台灣這麽的嚴重。台灣不管是在薪資上,還是在加薪的幅度上,我們在亞洲都是在中後端班,不但無法留住我們台灣自己的勞工,我們也沒有辦法吸引外部,比較中高階的勞工。」

除了改變薪資結構,大缺工潮還有什麼解方。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專委孫凡茹說:「我們希望未來每年,會增加10萬個,中高齡跟高齡者的勞動力。」眼看勞力枯竭衝擊疫後復甦,2023年4月27日,勞動部宣布投入10億,期盼方案能在一年內,為缺工產業找回兩萬勞工。其中最高12萬元補助金,就是向中高齡張開雙手, 因為受到高齡化和少子化影響 , 全國15到64歲的主要勞動力 , 從2015年的最高峰1736萬 , 不到十年人數已經短少100萬 。

孫凡茹說:「以國發會的預估,其實在2070年,其實會下降到700多萬人,所以其實我們勞動力人口,是非常需要,中高齡跟高齡者的投入,然後延長工作的時間。」

但是大環境準備好了嗎,長輩不是缺工的止痛藥。孫弘岳說:「現在很多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都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我們年輕人非常充沛的時刻,所以企業基本在心態上,他們就不願意去使用中高齡,也不願意去教育中高齡。那這方面,如果產業跟學界願意同時去結合,才有可能去彌補我們未來,真正的缺工的人力問題。」

面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度過大缺工潮來襲, 這條路 還需要勞雇雙方同舟共濟。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