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關鍵RNA 口腔癌治療新契機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口腔癌晚期癌細胞生長快速,轉移與復發總是讓醫師束手無策。不過,國內研究有了領先全球的重大突破,臺北醫學大學、國衛院與奇美醫院研究發現,口腔癌細胞中一種核糖核酸(RNA)是促使口腔癌惡化轉移的關鍵,為治療開啟新契機。 口腔癌位居台灣男性常見癌症的第4名,更是30至59歲男性中癌症發生率的第1名。由臺北醫學大學、國衛院與奇美醫院共組的研究團隊耗時6年發現,口腔癌細胞中的一種「長鏈非編碼」RNA(LncHIFCAR)是導致腫瘤惡化、轉移的關鍵因子。 參與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轉譯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施景文表示,腫瘤在快速生長時會導致氧氣供應不足,一旦缺氧面臨死亡危機,癌細胞就會啟動一系列基因調控,透過加緊分裂細胞、突變、甚至轉移以克服逆境;成功突圍的癌細胞將變得更具抗藥性、更容易轉移,且生存能力更強,不僅治療難度大大提高,惡化速度也更快。 施景文指出,研究團隊發現的「長鏈非編碼」RNA(LncHIFCAR),會在癌細胞面臨缺氧時,協助啟動基因轉變,正是口腔癌惡化、轉移的關鍵因子;未來可望開發出該種RNA的阻斷性藥物,提供患者個人化精準治療。施景文:『(原音)我們這次的發現,就是發現這類的RNA可以促進腫瘤細胞轉移,幫助腫瘤細胞度過缺氧環境,進而往惡性化發展,這個RNA一旦被抑制掉後,就可以有效用於治療癌症轉移;除此之外,由於這個RNA可大量表現在腫瘤組織內,所以未來可以用來幫助診斷癌症的進程。』 施景文說,以該種RNA為標的,還可設計出更靈敏簡便的生物標記檢測套組,做為早期篩檢或預測口腔癌惡化及轉移的工具。這項領先全球的研究成果,已刊登於6月底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備受國際矚目。由於這項「長鏈非編碼」RNA也在其他癌症腫瘤細胞中大量表現,研究團隊未來並將據此進一步研究,該種RNA在其他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