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傳統農耕技藝復育植物 花蓮山里十六家收穫多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5日電)振興部落文化,找回傳統農耕技藝及復育植物,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日前舉辦「山里十六家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為部落需求量身訂作課程,帶領族人述說屬於自己的故事。
花蓮農改場副場長宣大平今天表示,部落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隨處可見野生及栽培傳統作物,除了與族人生活息息相關外,還蘊含著傳統農耕智慧、飲食文化及機能性功能,具有產品開發、體驗遊程潛力,開闢部落新興產業。
希望族人找回傳統作物種源及運用傳統作物,花蓮農改場也會協助保種繁殖,保護種源及穩定生產,後續提供產品及遊程開發與運用,不僅讓傳統文化能永續發展,也能兼顧原鄉經濟發展。
花蓮瑞穗奇美部落居住阿美族和布農族人,而布農族人只有16戶,後來發展出「山里十六家」品牌。山里十六家的祖先,早年從中央山脈遷移至海岸山脈,後落腳於奇美部落附近,至今已超過60年以上歷史。
花蓮農改場表示,族人為了自給自足,以及保存傳統文化,幾乎每家戶旁都有農園,種植一般農作物及傳統作物。近年來由教會的牧師,帶領族人為遊客解說農園作物及其文化,但農園較零亂且缺乏各自特色,專業栽培實務也薄弱,因此期望能建立保種圃及繁殖技術知識,達到保種與延續傳統文化目的。
於是為部落需求量身訂作課程,安排保種圃育苗繁殖技術介紹及實作、保種圃規劃及管理實務、種子分享會等。花蓮農改場原住民研究室蘇育賢講師分享繁殖技術及栽培要領,實作課程特別提供數種原民作物現場操作播種、扦插,強化族人對作物保種繁殖技術,增加農園物種多樣性及特色。
另外,在保種圃規劃及管理實務,讓族人劃出自己家庭農園概況圖及分享種植狀況及經驗,同時由講師提供栽培注意事項,也帶領族人到戶外鄰近家庭農園現場指導教學,建議族人如何規劃保種圃,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且介紹農園管理實務,包含採種技術、土壤肥培管理、友善資材介紹及使用、病蟲害防治等。分享會中由田貴貞牧師引導族人分享自己種植的傳統作物種子,包含小米、各式豆類等,讓族人親自說故事。(編輯:李淑華)1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