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光明 長庚醫完成7例人工電子眼植入

34歲左先生為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患者,原本僅視野部份缺損及夜盲,5年前視力急驟下降,到最後完全失去視物的能力,也失去了工作能力,甚至從未看過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去年7月接受電子眼植入手術,在功能啟動的那一刻,左先生終於再次見到媽媽、可看到路上的公車,也可自行走斑馬線過馬路,且更重要的是,終於可以看見已2歲的兒子。 林口長庚電子眼團隊召集人黃奕修表示,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RP)是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流行率約為1/4000,台灣病患數約8千至1萬人。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病人最初會出現夜盲與視野萎縮的症狀,因為視網膜不能再生,一旦受損就無法恢復,最終多因視力受損嚴重而至全盲。 醫師提醒,當出現夜盲時就應該注意,患者可能白天與一般人無異,但到了晚上會陷入一片黑暗,無法辨認周圍是否有障礙物。視野萎縮時,患者會出現接不到球、或無法閃車等情形。 左先生開心地表示,術後至今五個月了,目前視力的恢復狀況,可看見大型的字、斑馬線、簡單形狀、柱狀物等、能避開障礙物、看到小孩的肢體動作。 根據長庚眼科電子眼團隊的研究,接受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患者,約96%術後可見特別形狀之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約60%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之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雖無法達到正常人眼精細視力,但對於日常生活之基本需求,例如吃飯時可見刀叉或行走時躲避燈柱等,已有極大助益。 全球至今共完成約300例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林口長庚就佔了7例,美國與歐洲團隊並實地到院勘察手術、視覺復健與電子系統操作技術,於去年12月頒發“人工電子眼卓越中心”認證,肯定長庚眼科電子眼團隊的技術已達世界級水準,亦是亞洲地區的技術指導者。電子眼科技已驗證可行,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展延至其他視網膜疾病的功能重建。 屈光眼科主治醫師侯鈞賀表示,電子眼植入後,新的視力是需要復健、學習的;視網膜出現病變,會有很多發病的初期症狀,如果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視物扭曲或是飛蚊症等,都是視網膜病變的警示,民眾有家族史、近視、職業必須注視強光或高熱物體等,更要注意眼睛的保養。固定的眼科就診檢查是標準做法,油炸高脂食物對眼睛並無益處,黃色、綠色、橘色蔬菜含有葉黃素成份,是黃斑部的色素成份基礎,適度的補充應有助益,但仍須常常自我檢查,有症狀就儘快就醫是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