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國民黨的兩岸優勢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民黨歷經黨內民調與徵召爭議,遲至5月中旬終於公布由新北市長侯友宜出線競選。然而初選裂痕導致藍營失卻提名行情的正向氛圍,同時侯郭之爭亦缺乏有效整合,氣勢青黃不接的劣況下甚至導致民調一路下滑,加諸侯友宜面向眾多公共議題缺乏明確表態和立場,間接造就偏藍中立選民的支持傾向,逐漸轉趨保守和觀望的態勢。

美方近來由聯邦眾議院與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共同主持的台海兵推會議,清晰假定2027年台灣若是走向獨立,美方面對中共犯台如何有效因應;同時,日前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CNN專訪,亦認為中共正為攻打台灣進行準備,顯示台海局勢在兩岸對立、中美之爭和全球情勢丕變等因素下逐日惡化,因此各界紛紛指道2024年總統大選,無疑決定台灣、兩岸乃至於地緣政治未來的走向,檢視各黨候選人兩岸論述,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議題。

綜觀目前藍綠白成形的「三腳督」情勢,執政黨在整合順利後兩岸論述漸趨完整,黨內明日之星賴清德從「和平保台」再到「和平主義者」立場,力圖淡化各界擔憂的台海戰爭論色彩,同時表達延續蔡英文總統「四個堅持」路線,期望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與支持;相對藍綠陣營分別背負台灣獨立與九二共識的歷史包袱,拋出「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的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姿態相對彈性,「5個互相」作為兩岸來往的基本論述,近來亦直指中共若堅持一國兩制前提,我方亦可秉持自主原則展開交流,充分展現其底線堅守和圓融對話的第三勢力立場。

綠白陣營的兩岸論述皆已逐步到位,初選傷痕未平的國民黨則未見團結態勢,黨籍總統候選人侯友宜針對兩岸議題亦持續缺乏核心論述,以致於近來各大民調皆顯示藍營支持度萎靡不振,甚至產生排名敬陪末座的困境。

兩岸議題的話語權優勢,過往是國民黨的重要票源基礎,然而核心框架「九二共識」歷經兩岸及國際情勢的演變,近年已然無力取得台灣民眾的有效信任,因此藍營在缺乏替代性論述的困窘下,黨籍候選人侯友宜僅能「一杯水」、「中華民國底下」、「愛台灣這塊土地」等一語帶過,處處顯露被動回應的尷尬局面。

兩岸論述的泛真空化,近來亦反映在國民黨的青年支持度未見起色,意味著太陽花學運大敗以來,仍未有效重視網路世代的提拔與培育,造成青年人才的大批出走現象。

近來陸續缺席政大與台大學生會活動的藍營,依然缺乏聆聽和對話八九年級生的柔軟姿態,遑論前者對於台海局勢的重視與日俱增,總統候選人的兩岸政策與路線,自然而然是影響年輕人支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兩岸論述向來是總統候選人不可避免的重要課題,尤其面對近年來台海局勢的劇烈變化,每一位參選人皆有責任表明基本的定位和立場,持續迂迴表態或曖昧不明的闡述,伴隨選舉逐日逼近將備受質疑與挑戰,因為台灣未來勢必無法避免兩岸問題,領導人亦須展現足夠的格局與視野,才能應對日漸複雜的國際政經局勢。(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