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養老時間」存入銀行! 瑞士養老制度互惠互利

全球人口老化持續加速,人類壽命延長也為長照領域帶來許多挑戰。除了規劃足夠的退休金,也有不少國家也從社會制度著手,讓養老計劃變成一種全民運動。瑞士東北部聖加崙州(St. Gallen)引入「時間銀行」概念,申請者把照顧老人的時數存進銀行裡,未來有一天需要別人照顧時,再把時數「提領」出來,換別人來照顧自己。

66歲的退休中學老師克里斯蒂娜沒有閒賦在家,每天依然準時出門「打工」,而她的工作是照顧一名87歲的獨居老人。她每週去老人家兩次,每次花費2小時,幫對方購買日常用品、整理起居環境;天氣好的時候帶老人出去曬太陽,陪他話家常。

克里斯蒂娜再把服務時數存入「時間銀行」,銀行會在她服務滿一年後,把總時數統計出來,發給她一張「時間卡」,在她需要時可以憑卡向銀行提領時數,就能享受被照顧的服務。

這項社會制度是由瑞士聯邦社會保險局開發,針對身體硬朗的退休人士所設計。負責企劃提案的梅耶漢斯(Katja Meierhans)表示,主要是透過城巿僅有的人力,來解決城巿缺乏勞動力看護的問題,最後成為一個互惠的循環機制。

他說:「我們想恢復的是,過去街坊鄰居那種緊密聯繫的關係。這不是養老院會提供專業看護。時間銀行的自願者只是照顧起居而已,而且有個人陪聊天,可以減少獨居老人的寂寞。」。

梅耶漢斯指出,目前「時間銀行」計劃在42週內達到每週每人服務3小時,每人最多可累積到750個小時。但剩下來的時數也不會被浪費,銀行會折算成金額或物資,再送還給申請人。

由於這項方案比養老院的昂貴費用來得經濟實惠許多,部份居民也紛紛響應。克里斯蒂娜日前因摔倒扭傷腳,也是把時數提領出來,銀行立刻就派人到府協助她的日常生活。

聖加崙州自2008年以來一直提供類似服務,由政府與當地紅十字會合作,時間銀行計劃則是在2012年開始試營運。根據2015年全球樂活指數調查,全世界最適合養老的國家,依序排名是挪威、瑞典及瑞士。(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