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比重創30年最低 中國不再是台灣熱門投資地?

(德國之聲中文網)雖然台商仍熱衷海外投資,但根據台灣經濟部數據,截止至2023年11月為止,該年度台商對中國大陸(不含港澳)的投資額僅有29億美元,不但較前一年減少了近34%,更只佔該年度台商海外投資總額的12%。學者和台商分析認為,這與地緣政治的影響和生產成本提高有關。

雖然2023年全年的數據尚未出爐,但截止至2023年11月為止,台灣經濟部核准的該年度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相較於2022年同期是大幅成長成長87%,總額增至257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台積電赴美國和德國設廠金額較大的影響,台商在2023年對美國和美國的投資總額大增。其中,台商對美國的投資總額,大幅增加至2022年同期的9倍,達到了96億美元,佔當年度台商對外投資總額的37%。

同時,由於台積電2023年決定在德國設廠,台灣企業該年度對德國的投資總額更是成長了25倍,達到39億美元。這也是1993年台灣政府允許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以來,台商對美、對德投資首度超過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

台商投資中國熱潮不在?

根據台灣經濟部的數據,自1993年以來的絕大部分的年度中,中國大陸都是台商最大的投資國。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更是長期到台商該年度對外投資總額的50%以上。其中,在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201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比例達到了當年度台商海外投資總額的84%,是歷史最高比率。

不過在那之後,特別是2016年以來,受到兩岸關係不佳、中美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因素,以及中國本身的生產成本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等問題影響,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比重和投資總額就日趨下降。而2023年前11個月的12%,更是比先前最低比率、1999年的28%,再度下降了一半以上。

對此,中國全國性台商組織「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全國台企聯)」常務理事徐正文告訴DW,台商對中國投資的熱潮,在一些產業當中確實已經有所調整,這是由於中美貿易戰導致貿易關稅增加,「有的產品甚至增加了25%的關稅」。

徐正文舉例,近年來很多台商跑到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設廠,例如馬來西亞的檳城,現在就聚集了不少台灣的電子廠。

此外,徐正文認為,由於中國政府推動「騰籠換鳥」,也就是想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來取代勞力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以進行地方經濟結構的轉換,加上中國部分製造業工廠本身也在外移,「(台商外移的現象)不會太意外」。

上海台商陳先生也同意徐正文的看法。他向DW進一步說明,中國台商很多仍都是勞力密集型的產業,因此當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出現關稅和貿易壁壘之後,那勞力密集型的台商也就只能「快溜」。

專家:地緣政治和成本影響大

DW訪問到的2位兩岸經濟議題專家,也與中國台商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台籍副教授陳弘信向DW表示,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以及中國的生產成本日漸提高,都是台商不願意繼續投資中國、甚至轉移到東南亞的原因。

他也告訴DW,除了政治因素外,國際供應商可能會要求台商不可以在中國大陸製造出口使用的產品,因此台商必須要有「中國以外的第二產地」,即所謂的「中國+1」策略。不過,在中國內需市場銷售的產品則沒有此一限制。

但他認為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更直接的影響可能來自於中國日漸提高的人工成本。陳弘信解讀,據他了解,例如台商在越南生產手機零組件的廠商,其基層工人的月薪,即便加上員工福利也不到人民幣2000元,而在中國沿海地區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低薪資,所以「(越南)還是有工資上的優勢」。

而對於台商為何大多不赴中國內陸地區設廠來壓低成本,而選擇出走東南亞,陳弘信認為,越南大部分的城市都在海岸線附近,海運出口會很方便。而相較之下,如果台商從沿海轉移在中國內陸設廠,產品對外的運輸成本,很可能會高於在越南生產。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告訴DW,據他了解和近期走訪中國探望台商的經驗,雖然學術界討論很多,但中國台商向他談及政治風險、包含兩岸可能爆發戰爭等問題的企業界人士還是較少,顯示這不是台商主要關注的議題。

至於台商是否移出中國大陸、包含是否轉移到東南亞,林祖嘉認為,台商「考慮的還是自身投資機會的問題」,而且這要看產業而定。

林祖嘉也指出,有些產業可能在供應鏈主導廠商的影響下,採取了「中國+1」的策略。而這些台商很可能就會被國際大公司「叫著走」,因為國際大公司若是想移出中國,其衛星工廠勢必就要跟著轉移。

兩岸統計數字差異大

而對於台商是否還繼續願意投資中國,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023年12月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數字會說話」。因為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截止至9月底為止,2023年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項目數量仍年增23.9%,實際使用台資金額年增7.5%,兩岸貿易額近2000億美元。因此陳斌華認為,兩岸投資和貿易「仍保持高位運行」。

陳斌華強調,這些數字充分說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光明前景沒有變,台商投資大陸的決心沒有變」,而中國作為台商投資的最佳目的地也沒有變。陳斌華說,「大陸經濟前景是不是看好,台商最清楚,台商的投資數據最有說服力」。

而針對兩岸的2023年台商投資金額統計,有高達數十倍的落差,上海台商陳先生向DW解讀,現在中國台商多半是利用以前在中國和海外賺到的錢,直接用來再投資,而如此一來,在中國的新投資就不需要經過台灣經濟部的審查,也不會出現在台灣政府的統計數據上。

陳先生說,有些名義上是港資、外資的金額,實際上很可能是台商的資金,而且業務也獨立開來。他解釋,很多台商在中國的新投資,已不是「台商在中國大陸的分公司」模式,而是直接在中國大陸成立新的公司,「誰還傻傻地從台灣匯錢過來?」。

哪些台商還會留在中國?

陳先生向DW解釋,疫情後的一個最新趨勢是,有大量的資金正在往新加坡等國移動。但由於中國市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像轉移到新加坡的資金當中,很多還是會「拐彎進到中國投資」。

徐正文解釋,中國的未來發展還是看第三集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的發展,以及中國整體經濟後續的發展,「我覺得這個才是值得關注的部分」。

而對於為何繼續留在中國發展,四川台商李先生告訴DW,雖然他身邊的多數人對於中國的經濟走向不是很看好,但由於他已經在中國發展7、8年了,很多的人脈和資源都留還在中國。而且他不諱言,能有這些人脈跟資源,「這也跟中國的政治體系有關係」。但他如果離開中國,包含回到台灣發展,「一切就要重來」。

李先生說,中國現在主張發展「內循環」,所以如果慢慢做,還是有一定的發展機會。他近期也回台灣處理融資事宜,打算在中國大陸繼續「衝一把」。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杜宗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