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金融股怎麼選?要選大方配息的官股金控還是獲利潛力高的民營金控?

​【我們想讓你知道】

官股金控以穩健獲利和大方配息聞名,這對追求穩定股利收入的投資者來說吸引力十足。然而,民營金控則更傾向於保留盈餘以賺取更多利潤,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和成長潛力。哪類比較好,該怎麼選?陳重銘:回到原點做選擇!

文 / 陳重銘

民營金控最大優勢 獲利潛力較高

民營金控努力擴展銀行、壽險、證券等多重引擎,除了可以增加獲利,當單一引擎獲利不佳時,其他引擎也會產生互補作用。民營金控顧名思義就是由私人成立的,例如中信辜家、國泰蔡家、富邦蔡家、新光吳家、元大馬家⋯⋯都是國內知名的財團。

全力擴展業務 產生互補作用

中信金(2891)2023 年 4 月 18 日的資料為例,主要股東結構就沒有政府機構(財政部),但是有新制勞工退休基金 2.14%、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54%,應該是投資為主。民營金控沒有財政部當靠山,風險會比較高嗎?民營金控的優點就是獲利比較有企圖心,敢於衝刺跟擴大業務範圍。例如國泰金(2882)富邦金(2881)原本是以壽險業務為主,後來分別併購了世華與台北銀行;中信金早期是以銀行為主,後來也併購了台灣人壽;元大金 (2885)原先專注在證券業務,後來也併購大眾銀行。

民營金控很努力擴展銀行、壽險、證券等多重引擎,除了可以增加獲利之外,當單一引擎獲利不佳時,另外一顆引擎也會產生互補的作用。反觀官股的第一金、合庫金、兆豐金、華南金、彰銀、臺企銀,主要的獲利來源都是銀行端,偏向單一獲利引擎。簡單來說,民營的獲利較有衝勁,但是波動也大一 點;官股金控則是一個「穩」字,從 EPS 上可以看得出差別,官股的 EPS 較無成長性。主要原因是官股跟民營經營理念的不同,民營的老闆想到的是「成長」,目標是越賺越多;官股則是偏公務員心態,多做有可能多錯,所以穩定就好。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投資民營金控,看重的是競爭力。記得有一回到我家附近的某官股銀行辦理業務,銀行大廳的客戶才 1∼2 人,目測有好幾個櫃台員工沒事做,但是我抽了號碼牌後等了 1 分多鐘,才被叫號上櫃台辦事。反觀民營的銀行,一進門就會有小姐或是保全人員,熱心地詢問要辦理哪些業務,並幫忙抽號碼牌,讓我覺得很窩心。官股就是公務員的心態,以前三商銀時代到銀行借錢,感覺跟進衙門差不多,所以最後被民營化,就是希望可以提升一點競爭力。

保留盈餘 用錢賺更多錢

股利政策應該是官股跟民營最大的不同處,官股金控因為要上繳獲利來挹注國庫,所以配息都非常大方;民營金控則是盡量將盈餘保留下來,才有資金去賺更多的錢,所以在配息上就會略顯小氣。

從盈餘分配率可以看出公司配息是大方還是小氣,盈餘分配率=股利 ÷ EPS,例如中信金在 2022 年每股賺到 1.55 元,然後在 2023 年發放 1 元現金股利,盈餘分配率為 1 ÷ 1.55=64.5%。根據過去統計數據,官股金控的盈餘分配率多在 80% 左右,相對於民營金控真的是大方很多。

官股大方發股利就比較好嗎?民營的為何要這麼小氣?你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嗎?請問一下,當你每年領到股利時,是爽爽地開心花掉,還是繼續投入買進好股票,讓你明年領到更多股利呢?民營金控的盈餘分配率比較少,目的是保留盈餘去賺更多錢,如果公司的獲利與 EPS 有持續成長,報酬率也會相對較高。

可是有些長期持有的投資人,領到股利才可以充當生活費,所以大方配息的官股金控會比較好嗎?這是投資人經常問到的問題。人生跟投資其實很簡單,當你困惑時不妨回到原點 ─ 股利來源是公司的獲利,所以要挑選獲利較好的公司,這才是原點!

小資族存股功略 陳重銘【你也可以存 100 張金融股 : 養出退休金雞母 打造領息好日子】

不敗教主陳重銘靠「金融股」一年領息超過 300 萬,30 年存股經驗集結成這本書,重新認識 3 大類別的金融股,當你搞懂金融股的投資眉角,不只能安心領股息,還能貪心賺價差!

本文摘自你也可以存 100 張金融股 : 養出退休金雞母 打造領息好日子,作者: 陳重銘、出版社:金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林昕慧;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