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搞定世界盃,卻搞不定體育經濟

卡達世界盃開賽第三天,就迎來了一個驚天大冷門:阿根廷先贏後輸,以1比2被沙特逆轉。據悉,沙特全國放假一天,歡天喜地,而阿根廷的球迷們則淚灑現場。

21日凌晨,卡達世界盃拉開帷幕,打響了四年一度的又一場全球體育盛事。儘管這仍是一次沒有我國男足的世界盃,但並不影響國內球迷愛好者的熱情,微博上,一位25歲小夥甚至辭去了公職工作,前往卡達看世界盃,圓了自己多年來的夢。

當然,大多數人只能大半夜守在電視機旁,觀看賽事直播,可與往屆有些不同,今年除了可以在電視上看,抖音這一短影片平台也成為了觀眾看世界盃的新選擇。

自2018年上一屆世界盃央視改變“獨享”策略,將新媒體的直播權分銷給咪咕優酷兩家之後,今年央視依舊延續了分銷模式,最後版權“花落”咪咕和抖音。幾天前,抖音已經在為世界盃大肆預熱,14日,就正式上線了世界盃專題活動。

上抖音看世界盃,很明顯,大型體育賽事正在經歷傳播媒介的變遷,可是,這能否改變我國體育產業商業化的硬傷呢?對抖音及字節跳動來講,這可能是一場艱難的考驗。

體育賽事的短影片時代來臨?

四年前的夏天,阿里通過72小時的閃電戰談下了俄羅斯世界盃的新媒體權益,球迷們紛紛湧入優酷,四年後的冬天,接連錯失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抖音,終於拿下了首個重大賽事的轉播權。

據多家媒體報導,為了從央視手中拿到2022年卡達世界盃轉播權,抖音花費了超過10億元。

但抖音這次似乎是“兵不血刃”。有媒體從多位長視訊行業人士處瞭解到,除了咪咕視訊外,今年主流的長視訊平台都沒有參加世界盃版權的競爭。即使年初獲得冬奧會版權、曾經花15億美元買下NBA5年轉播權的騰訊體育,這一次也沒有爭奪世界盃的版權。

頂級體育賽事的戰場上,形勢已然隨著長、短影片交鋒的狀況而改變。2018年,愛優騰為了爭奪體育賽事版權打得不可開交,英超、西甲、NBA、世界盃等賽事的版權一直在各大長視訊平台手中流轉;而去年的東京奧運會和今年的北京冬奧會,快手卻獲得了點播權,抖音也憑藉這兩場賽事收割了不少流量。

如今這屆世界盃,長視訊平台偃旗息鼓,短影片平台“坐收漁利”,可以說,快手、抖音正式進入了我國視訊平台的體育營運戰事中。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我國體育賽事的傳播迎來短影片時代呢?目前來看,還言之過早,抖音固然在帶動體育賽事流量爆發上擁有獨特的優勢,但其對體育賽事的深度營運才剛剛開始,更何況,體育賽事的傳播陣營從長視訊平台轉移到短影片平台,球迷可能還未能欣然接受。

“比起專業度更講究熱鬧,”一位球迷這樣描述他在抖音感受到的世界盃氛圍,“不懂球的人才是觀看主力”。

20日夜晚,“不專業”成為抖音世界盃直播間被吐槽最多的點,很多資深球迷對這一點尤為敏感和在意,而21日第二場比賽,抖音把解說席交給了“娛樂圈最會踢球”的鹿晗,所吸引的更多的是鹿晗的粉絲,也非球迷。

其實,不少球迷拒絕在抖音看世界盃。虎撲上,一位網友表示,“我還看央視,央視更有感覺,除非賽程沒有喜歡的解說才去看看咪咕,咪咕沒有詹俊和張路,可能會去看看抖音”。作為聚焦體育賽事的社區,虎撲裡仍選擇在央視看世界盃的使用者不少,他們保持著坐在電視機旁,一邊吃著夜宵一邊和好友討論賽事的習慣。

對抖音而言,吸引不了體育愛好者,必然也會影響後續體育賽事的營運和商業化嘗試。

大賽?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

像世界盃這種頂級體育賽事,天然攜帶巨大的流量,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平台爭相搶奪的原因,但是,流量爆發後使用者留存低,似乎成了籠罩在我國體育經濟頭上的“魔咒”。

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央視將版權分銷給了優酷和咪咕視訊,比賽期間,使用者活躍度大為提升,可比賽之後就被“打回原形”。根據艾媒諮詢的資料,2018年世界盃期間,咪咕視訊日活滲透率為1.7%,世界盃結束後迅速下降到了0.6%-1.2%;優酷借世界盃拉來了3000萬新使用者,在3個月內迅速流失殆盡。

對抖音來講,更有參考價值的是快手。

2021年6月,奧運前,快手的月活在3億左右,抖音超過6億,人均使用時長上,抖音以135.7分鐘領先快手的112.2分鐘;奧運開始後,7月與8月,快手和抖音的人均日使用時長分別漲至130分鐘和147分鐘以上;9月奧運會結束,快手的人均日使用時長快速回落至112.7分鐘,落後抖音25分鐘以上。

抖音比快手更懂得流量的營運,冬奧會時,明明是快手得到了轉播權,卻被抖音“喧賓奪主”,切去了一份冬奧會的流量“蛋糕”。只是,相比長視訊平台,抖音或快手在提高體育愛好者的留存率、增強使用者粘性上存在更大的侷限性。

為什麼這麼說?其一,缺乏充足的體育賽事版權資源,無法成功承接被重大賽事吸引而來的新使用者;

張晶是一位足球迷,去年奧運會期間,為了觀看賽事他專門下載了快手,主要用來看我國選手的一些強勢項目,如跳水、乒乓球…可是他對奧運會上足球等專業賽事沒多大興趣,奧運會結束後,漸漸地已經不再打開快手。

從當前體育賽事版權的分佈現狀來看,雖然這幾次重大體育賽事的風頭都被短影片平台搶去了,可仍未能動搖基本的格局,即“央視+愛咕騰”。尤其是騰訊體育,從2015年拿下NBA獨家新媒體版權開始,騰訊體育手中擁有相對最完整的賽事版權矩陣。當然,今年騰訊體育的步伐明顯慢了下來,這或許正是抖音補足版權資源的一個好時機。

其二,抖音、快手不同於長視訊平台的關鍵一點在於通過二次創作獲得的大量UGC內容,在短影片的分發機制下,帶動體育賽事持續的流量爆發,也同時吸引了普通使用者和體育迷的注意力。但是,一旦賽事結束,抖音的流量分發不再追隨這一熱點,UGC內容創作的動力下滑,相關內容減少,便很難滿足體育愛好者的需求。

以谷愛凌為例,今年冬奧會期間共有129位冰雪運動員入駐抖音,共計漲粉4075萬,其中谷愛凌以1664萬新增粉絲漲幅排在第一位。而冬奧會結束後,其發佈的視訊以及視訊相關資料都已嚴重下滑。

依附大型體育賽事,抖音固然迎來了一場流量盛筵,可流量散去,使用者留存能有多少,是最大的疑問。

短影片的體育商業,不能只賣貨

對平台而言,世界盃再熱鬧,最後看的終究是轉化和變現,以及長遠的商業價值。

一般來講,體育賽事版權的商業化方式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廣告贊助,二是會員付費,三是資源分銷。抖音此次手握世界盃版權,自然不缺廣告主,開賽前,蒙牛、伊利、劍南春、國窖1573、一汽大眾、比亞迪等品牌紛至沓來。但另外兩種模式目前難以適用,資源分銷的主體通常是央視,抖音、咪咕通過央視分銷才獲得世界盃的相關權益,至於會員付費,與向來免費的內容天然衝突。

不過,營運體育產業,單靠賽事版權賺錢,風險過大,畢竟世界盃這一屆花落抖音,下一屆就可能是騰訊體育,因此,體育內容生態不僅僅包括大型賽事,更加多元化才能持續吸引體育愛好者。

參考美國體育賽事營運商ESPN,ESPN之所以在體育迷心中不可替代,自制的王牌節目《Sports Center》功不可沒,最初《Sports Center》每天播三檔節目,時長各一小時,到2014年,每天的節目時長超過18小時,儘可能滿足了體育迷全時段對體育內容的需求。除此之外,ESPN自制的體育節目還包括綜藝、脫口秀、紀錄片、評論等。

ESPN的成功,讓國內眾多體育玩家也加緊對體育內容生態的佈局,可抖音、快手在這方面有一個最大的限制,短影片平台多是快餐式的碎片化內容,體育節目通常都時長較長,使用者在抖音上刷刷賽事片段可能還行,看體育節目更傾向於去垂直平台。

從體育產業商業化的角度來看,抖音體育內容上的缺陷將會持續影響流量的變現,但抖音內部從流量到變現的路徑已經打通,這為短影片平台營運體育賽事提供了新的商業想像。

比如電商,抖音的電商體系日漸完善,依靠產品矩陣聚攏來的流量,最後都可以通過電商來變現,體育也不例外,球服、球鞋、周邊等產品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以奧運會為例,資料顯示,東京奧運會期間,快手電商體育用品GMV同比增長了615.3%,其中衝浪、棒球、攀岩和滑板等東京奧運新增項目也帶動了相關商品GMV的高速增長。

而且抖音近來發力本地生活服務,本地生活服務恰好銜接了世界盃的場景。

但這種流量變現的模式可能是短暫的,還是同樣的問題,沒了賽事流量的帶動,消費熱潮就很容易退卻,因而,能不能把這種短暫的變現轉變為長期的潮流或潮玩生意,或許才是體育商業化的關鍵。

在這點上,抖音早已試水。去年12月,抖音盒子在Android和iOS端高調上線,帶著“開啟潮流生活”的Slogan開啟了一波鋪天蓋地的行銷攻勢,而今年9月,多家媒體報導,抖音盒子即將停止營運。從定位來看,抖音盒子對標的是擅長種草的小紅書和潮流電商賽道的得物,可即使強如抖音,也沒能贏過得物。

騰訊體育營運總經理趙國臣曾表示,“一項賽事版權的最終營運情況,20%取決於IP本身,另外80%取決於營運平台的大小和營運能力”。抖音的營運能力毋庸置疑,可在體育這個賽道上,它畢竟還是新人。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網際網路與科技圈新媒體。同名微信公眾號:道總有理(daotmt)。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資訊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道總有理”(ID:daotmt),作者:道總,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