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或親美? 莫迪新政府下的中國與印度關係

印度為期6週的大選投票已經結束,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執政黨雖勝選但席次未過半;有分析認為,被迫組成聯合政府的莫迪,外交上會更加親美遠中。中方則表示,莫迪可能會利用中印矛盾來轉化國內不滿情緒,呼籲莫迪為了雙方利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新政府延續外交舊政策

印度過去在莫迪的領導下,與美國的國防合作大幅擴大,特別是透過包括澳洲與日本在內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四方安全對話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之間發展的一項戰略對話,目的是透過非正式戰略合作和區域軍事演習,強調維護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穩定,普遍被認為是針對中國的軍事和經濟能力不斷增加的回應。

這項戰略合作為美國提供了機會,可以與中國的鄰國成為強大的合作夥伴,同時強化印度的防衛可信度,來對抗一個更強大的對手。美國稱中國為「步步進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

在美中關係日趨緊張下,駐新德里的國防分析家貝笛(Rahul Bedi)表示,「就美國而言,印度目前是前線國家」。「印度海軍在印度洋地區是一個重要角色。」

莫迪在10日公布了他的新政府內閣名單,其中重要的4位部長沒有變動。除了內政部長和財政部長留任之外,過去5年領導印度外交政策的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也維持外長職務,國防部長仍由辛赫(Rajnath Singh)擔任。

莫迪特別強調,他將持續專注於提高國家的軍事準備和影響力。這對美國和美國其他的盟友而言應該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越來越關注遏制中國對大範圍海洋的主權主張以及在印太地區(Indo-Pacific region)日益增加的武斷行為。

中印關係的轉變

在莫迪的第一個任期內,印度對中國政策經過多次調整,從接觸到對抗,然後到緩和緊張以加強經濟合作。然而,從2019年以來,印度與中國在邊境的對峙僵局,成為莫迪政府第二個任期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2020年時,這兩個都擁有核武的鄰國軍隊,在印度北部具爭議的邊境地區拉達克(Ladakh)「加萬谷」(Galwan Valley)爆發衝突,造成20名印度士兵喪命。

「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駐倫敦的專家索蘭基(Viraj Solanki)說:「中國確實是印度長期以來的戰略挑戰,不論就邊境而言或在印度洋」。

他表示:「改變或只是聚焦於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導致印度建立了一系列的國防夥伴關係。」

北京的應對

對此,北京則試圖拉攏印度周遭的國家,強化區域內與印度對抗的勢力。北京與印度傳統的對手巴基斯坦關係密切,而且中國一直在強化與印度鄰國的國防合作,包括尼泊爾和孟加拉,還有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

索蘭基說:「中國確實在努力與這些國家進行更多接觸,並發展它自己的影響力和存在勢力。」「我認為這對新德里而言是項擔憂,並且將導致未來幾年在印度洋的競爭加劇。」

中印關係變化或可從中國的祝賀之詞中看出一些端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祝賀莫迪勝選結果時表示,印中之間「健康穩定」的關係「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也有利於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她補充說,中國已「準備好與印度合作」,但是,她的言論事實上比莫迪2019年勝選時中國外交部的用詞明顯冷淡許多。當時中國外交部稱兩國是「重要的鄰居」,並說中國願意「深化政治互信、實行互惠合作並推進兩國之間更密切的夥伴關係」。

莫迪慘勝恐對中更強硬

莫迪率領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在這次選舉中的543個席位中,只拿到240席,遠低於選前的民調預測,迫使莫迪必須與小黨合作,聯合執政,而且還將面臨更強大和更有活力的反對派。

貝笛表示,主要的反對黨國大黨(Congress party)對莫迪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邊界問題一直抱持批評,可能會在這方面給他壓力。

中國華僑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前特任教授劉慶彬認為,由於莫迪這次選舉出乎意料的只有慘勝,所以可能會繼續塑造對中國強硬的人設,利用對外矛盾來轉移社會各界對執政黨的不滿。

經濟改善仍須中國

中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謝超則在官方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投書指出,和平穩定的關係對中印兩國而言十分重要。儘管關係日趨緊張,但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經濟貿易規模,在2023年達到1,184億美元,超越美印貿易金額1,183億美元。中印之間韌性十足的經濟關係,證明兩國利益交織在一起,盲目對抗不符合雙方利益。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莫迪勝選近一周 宿敵巴基斯坦送上恭賀
印度總理莫迪就職 外交部盼強化雙邊實質合作
中國外交部賀莫迪勝選 印度等3天冷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