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藥血腫 背竟出現麵龜腫塊

一位63歲林先生因曾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而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服藥時間達12年,7月20日左右因後背痛服用消炎止痛藥,沒想到兩種藥物起交互作用,造成皮下大出血,在一周內,背部血腫部位如「麵龜」一般。當時他只要躺在床上睡覺,就會痛醒苦不堪言。 林先生說,十多年來,他不僅定期監測凝血功能,對於醫師建議會影響藥效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菌類等也都盡量不吃,連他最愛的菠菜也完全忌口,沒想到今年七月底,因為後背疼痛吃了消炎藥,幾天後在刮鬍子時發現臉頰受傷,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半夜睡醒時才發現整個下巴都是血,血流不止,嚇得他趕緊就醫。 經過醫師抽血檢查,發現林先生的抗凝血指數從正常的2、3,飆破至10,右後背有大片的皮下出血,就像被嚴重毆打般,醫師立刻要求林先生緊急住院,經過兩個禮拜治療後才出院。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殷偉賢理事長、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表示,「華法林」(Warfarin)類藥物很容易和其他藥物、食物產生交互作用,像林先生這類患者,如果持續不接受治療,出血血塊可能壓到神經、器官,造成傷害。 殷偉賢理事長指出,像心房顫動患者使用「華法林」類抗凝血劑可減少6成缺血性中風風險,但藥物劑量常需要做調整,許多醫師擔心這類藥物可能造成各種出血併發症,所以用藥非常謹慎,服藥患者需定期監測「國際標準凝血時間比」數值(INR值),以確保藥物療效,並降低出血併發症發生風險。 殷偉賢理事長表示,在臨床上使用「華法林」類抗凝血劑的比例偏低。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腦中風登錄最近報告顯示,心房顫動重度中風風險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比例大約只有3成。另外,像年齡大於80歲、服藥順從性不佳、有智力及記憶障礙、容易意外摔倒、及初次用藥3個月內的患者都是出血併發症高風險群,用藥時要格外小心。